央广网天津8月13日消息(记者刘阳)越野车停在山路尽头,眼前湍急的河流上只有一根宽不足一米的圆木,山涧左侧是峭壁,右侧则是深渊。向导一个箭步跨了上去,一行人手拉手硬着头皮闯了过去。
像这样的经历杨海燕经历过不止一次,十六年里,她每年飞行十万余公里,往返于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在悬崖峭壁旁进行工程查勘,在恐怖袭击频发的环境里坚守水电建设一线。
年杨海燕在斐济南德瑞瓦图水电站(央广网发杨海燕供图)
杨海燕留着齐肩短发,声音很轻,待人接物有南方女子的温婉,很难想象她却被同事称为“铁娘子”。自年以来,杨海燕每年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国际水电工程一线,最长年份超过天。她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曾多次只身前往非洲、东南亚、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水电工程前期工作和建设工作。作为国际知名水电工程专家,她用创新设计理念赢得国际认可并积极推进“中国水电技术标准”走向世界舞台,为中国企业和中国水电技术标准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8月10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共有10名先进个人。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海燕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攻克国际难题圆巴基斯坦百年梦想
“刚毕业的时候,我们公司的那些老同志一辈子就在图板上绘制图纸,由于工程推进缓慢,很难实施。我觉得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确实挺幸运的,得到较多走出去的机会,施展才华、为国效力。”杨海燕说。
杨海燕在工地(央广网发杨海燕供图)
巴基斯坦百年梦想“高摩赞(GomalZam)大坝枢纽工程”(以下简称“高摩赞工程”)位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印度河支流高摩赞河上,包括一座米高的大坝和水电站。水库库容较大,可为农田提供灌溉用水,兼顾防洪抗灾,水库总库容14亿立方米,为巴基斯坦第一座碾压混凝土曲线重力坝。
“高摩赞工程”是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设想,直到年,由杨海燕和设计团队让这一奇迹得以实现。
杨海燕告诉记者,“高摩赞工程”是年第一批“走出去”的项目,因为是竞标项目,商务条件苛刻,不熟悉国际标准、语言沟通等问题,同时“高摩赞工程”坝址位于高地震区,河谷狭窄且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要建成米高的拱坝,在当时就有中西方专家断言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杨海燕及其团队在施工现场(央广网发杨海燕供图)
摸石过河需要勇气更需要担当,面对艰难险阻,杨海燕和设计团队不服输,“当时想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但是当时的科研机构都感觉项目难度太大都不愿意接手,为此公司甚至买了一个设计站来辅助计算。”杨海燕和设计团队反复论证大坝体型,经过大量分析计算,花费将近20个月的时间,最终提出了满意的设计方案并得到了业主工程师的批复。最后年,高摩赞大坝枢纽项目主坝建成。自年6月发电以来,运行良好,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巴基斯坦杜伯华水电站(央广网发杨海燕供图)
此外,杨海燕作为巴基斯坦杜伯华(DuberKhwar)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带领设计团体攻克诸多技术难题,尤其是解决了高地震区、深厚覆盖层基础处理问题并修建近50米高的混凝土重力坝,这在当时的水电工程界尚无先例。她针对阿扎德帕坦(AzadPatan)水电站,通过分析论证,将厂房地下洞室群由“五洞室”改为“一洞室”方案,增加发电量约10%。也解决了塔贝拉四期32米钢板桩围堰等世界罕见难题。
舍小家为大家做“一带一路”先行者
“她是个‘铁娘子’,做事情雷厉风行。”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海外事业部海外厂房所副所长王立群说:“我们外出时候,许多偏远地区根本没有通行道路,男同事去都觉得艰苦‘待不下去’,杨海燕总是身先士卒,经常一个人去到现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经理李润芝回忆,杨海燕是个很拼的人。“有一次,需要前往巴基斯坦的项目现场,工地距离伊斯兰堡公里,因为路特别难走,我们从伊斯兰堡开车需要14个小时。我到达伊斯兰堡的时候已经是傍晚,而杨海燕当天需要在拉合尔开会,凌晨才到达伊斯兰堡,第二天大清早就和我一起前往现场。”
杨海燕曾多次穿越非洲国家的原始森林;在南亚带着睡袋露营野外,面临野兽、毒蛇、蚊虫等危险。在国外工作一半时间她都是在安全形势严峻的巴基斯坦度过,尽管是在军队警察荷枪实弹保护下工作,但她的日常生活中还是要经受恐怖袭击威胁,期间她经历了印巴冲突;在高摩赞和杜伯华水电站施工期间,她经历了年人质绑架事件、年南亚大地震和年特大洪水。
而当我问及她最难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她并没有谈及这些艰苦的环境,而是“中国标准”建设。杨海燕说:“刚到国外,语言问题、设计理念问题、技术标准问题等都让工作很难快速展开。中国较少有国际认可的技术标准,而一味借鉴国外标准有时难以体现中国的设计理念,所以推进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十六年的水电精品工程的积累,杨海燕及其团队逐渐打响了中国水电名片。“在项目对接后期,德国业主工程师后来直接对其他项目部的人说,你照着MissYang的做法做就好。”王立群说。
“中国这些年变化很大,刚开始我们出去是竞标接项目,如今我们出去是带资做项目。有一套中国标准是拥有话语权的体现。目前我们在积极推进标准的国际化。”杨海燕说。
杨海燕致力于将“中国标准”推向国外(央广网发杨海燕供图)
她在“一带一路”重大水电工程中推广使用中国标准,推动标准对接与互认,为推进“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建设”全链条“走出去”尽力,扩大了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她同时也参与到中国标准国际化顶层设计中,开展中国和欧美标准对标、中国标准英文版翻译及宣贯,助推中国标准走出去,作为负责人、主要翻译者和审查者,她和团队目前已完成二十余项标准编译研究。杨海燕还负责了国家澜湄基金项目—“水电水利技术标准推广”,介绍中国水电管理机制、中国水电标准体系建设,将中国标准输出海外。
跋山涉水不畏艰难将中国标准推向世界舞台
“她刚走出国门的时候,女儿不到3岁,杨海燕就在外出差工作,刚开始回国的时间特别少,有时候过春节她都在国外。她告诉我,有的时候回家她想抱女儿的时候,女儿都会躲着她,这让她十分难过。我也看见过她一个人在国外的时候想家,就通过努力工作转移注意力。”李润芝说。
“其实我还是感觉对女儿有些亏欠……”杨海燕说,从女儿不到3岁到如今顺利考入大学,几乎女儿的所有人生的节点时刻她都不在国内。杨海燕将大部分精力都投身事业,舍小家为大“家”。她设计的工程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电与光明,而无法为自己女儿给予长期陪伴。
王立群说:“年刚走出去的时候特别难,杨海燕几乎回不来。因为项目资金也有限,几乎每一个出国的人都要待到半年以上,包括现在项目跟进需要连续性,所以都要待到六个月左右。”
“我们的项目大多都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刚开始根本没有网络视频,在工地上信号也是时有时无,没办法和家里联系。”李润芝说。
杨海燕的女儿吴楚菲说:“小时候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在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典礼上,杨海燕带着女儿走到现场,女儿第一次了解到妈妈的工作:“知道妈妈得奖我特别惊讶,因为此前妈妈从未提及与工作相关的事,我也不知道妈妈经历的那些艰苦条件,也不知道妈妈做到什么样的高度。妈妈获得这么高的荣誉非常替她开心和骄傲。”
“当听到女儿对我说,你这么厉害啊,我感到一丝安慰。”杨海燕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我在国外工作期间基本上都是婆婆帮忙照顾女儿,如果没有他们坚定的支持,我很难坚持16年。”杨海燕说。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杨海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她自主创新,勇于突破技术难题,做“一带一路”合作的先行者,让中国水电赢得世界喝彩。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从她的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的前景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