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消费和新穷人

北京,西山

年北京市的人均GDP是16.5万元,已经相当于同年发达国家韩国的80%。此时我国的广袤土地上一共有四大Top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加上十几座次要发达的二线城市,它们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大学,也吸收了绝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那些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向往繁华而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以「作息节奏」为切入点看看。作息节奏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框架,每天花多少时间投入在工作、学习、生活、社交,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几点上班,这些时间节点界定了一个人基础的生活方式与状态。大城市年轻人的工作节奏,常见的情况是9点上班、18点或者更晚下班。每天在公司度过9个小时或者更久,每周工作5天,不过这是难得的好工作才有的情形。另外一些公司实行大小周,每周工作6天,每天的工作时间也会延长到约11小时。一些更加忙碌和不定时的工作,例如中介、销售、服务人员等,可能超过12个小时。我们再来考虑通勤时间。如果选择住在公司附近,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房租,以北京五环内为例,合租的月支出大概是-元,整租大约~元,但是可以获得更短的通勤时间,足够近的话步行10分钟上班是很常见的。还有一种节省成本的选择,多人合住一间大卧室,或者多个人一起整租再平摊费用,支出可以压缩到元左右,但牺牲了个人空间与正常的生活起居。如果住在较远的外环地区,只需要支付市区40%-70%的房租,但通勤时间会上升到50分钟以上。但无论怎样,工作时间加上通勤,每一天将有11到13小时被刨去,比如:9点出门,21点到家;或者好一点的,9点出门,20点到家;当然也可能是更坏一点的,8点出门,22点到家,甚至更早出门,更晚回家。这种生活节奏非常像中学时期的早晚自习,但此时此刻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上学是吸收外界的知识,而工作是对外输出信息和能量,认真工作的一天一定是精疲力尽的。更重要的是,这11到13个小时,是一天中精力和创造力最佳的时间。在每天的24小时中,虽然看上去我们只付出了大约50%的时间在工作上,但付出的精力、心力、智力能量,却占了一天的80%以上。身体上的消耗同样严重,办公室职场人的运动量几乎低于所有人群:保持坐姿10个小时、仅一部分人会在就餐后有少量的轻微运动。另外就是心理健康,可以说大部分人都做着不愉快的工作。为了抵消这种不愉快和身心的劳累,我们会选择低质量的、快餐式的娱乐活动来转移注意力或消磨下班后的时间。这可以视作普通人为了日常工作不得不付出的成本之一。如此一来,周一到周五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作为「工作成本」而被消耗。这样的生活节奏由「办公室劳动密集型工作」这种生产方式驱动,是年轻人熬夜和无法做到早起的直接原因。这里我不说「脑力工作」,而说「劳动密集型」工作,是因为「标准件岗位」并不需要太多的智慧、思想和智力能量,而是更多依靠经验、信息和规则技巧。当我们基于这一结论来观察整个社会的链条,会发现更多生活现象背后的因果源头。以饮食为例,大城市的餐饮商家基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大多融资上千万、门店开在CBD商场、用小程序点餐、食材由中央食堂统一加工、有明确的前后台流水线分工。在我国几乎任何一个乡镇,你都能用5~15块人民币吃到非常满意的当地美食,但在大城市做不到,这里的客单价是30元以上,但味道和品质反而更差了。因为他们并不需要用品质来留住顾客,只要有源源不断的客流量和地理位置优势,标准化的产品就可以带来稳定的收益。有一些曾经的美食城,近年来已经演变为了辐射附近1~3公里的外卖中央食堂,他们只负责做饭、出餐,由骑手完成最终的交付,厨房和仓库就是整个店铺。这类外卖大都主食量多,配菜量少,既节省成本又凸显份量,再加上辣、咸、麻等重口辅料,削弱人们对食材品质的要求,掩盖其拙劣的厨艺。同样的价钱,自己买菜可以做两三份同样分量,且食材种类更多、更符合自己口味且更健康的饭。但在商业化的餐饮市场,你想加钱买更合适的比例搭配都做不到。一份25元的蛋炒饭,85%米饭,10%蛋和一些配菜,5%的油和盐,无味且使人肥胖,毫无食物的灵魂。商家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