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无人技术,京东和亚马逊的新商业逻辑

亚马逊最核心的武器是内部服务商业化,不仅对内作为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甚至盈利,中国市场最像亚马逊的电商京东也理解到了这条核心原则,开始把无人技术等业务向外开放。

作者:Oak

1、开放

京东最近在天津开业了首家名为“X未来餐厅”的无人餐厅,从配菜、炒菜、传菜到用餐、结算,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后台贯穿餐厅运营全过程。

顾客进入餐厅后,可以选择桌面智能系统点餐和扫码进入小程序点餐两种方式。点餐后,后台将任务分配给烹饪机器人,机器人标准化烹饪。

在后厨,一名工作人员同时管理5台机器人,兼具美味和效率。炒菜完成后的传菜工作同样由机器人来完成,传菜机器人可以轻松实现智能避障、自动优化传菜路径,充电一次就可以工作一整天。

京东开设的X未来餐厅

机器人餐厅并不是稀奇事,旧金山早有无人餐厅Creator,售卖的汉堡全部由机器人制作完成,在美国人力成本高昂的情况下,机器人操作省下了不少人力成本,售卖的汉堡价格远远低于普通餐厅。

京东的未来餐厅也有存在的意义,降低对高工资厨师的依赖性,同时,机器人能够精准的控制烹饪的火候、时间,并且精细化配料占比,也能够推动中餐的标准化。

但未来餐厅目前更大的意义是在展示京东的无人技术,这有点像亚马逊的无人商店,至少在现阶段更大的意义在于展示亚马逊的核心技术以及收集零售数据。

在此次未来餐厅开张之前,京东在天津还推出了一个无人超市,平米的超市一天销售额20万,一天卖空5次,“无人超市这四个字本身就能吸引流量。”京东有关负责人表示。

但对于京东来说,无人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场景还是在仓储领域,这是一个极度依赖人工的领域,而机器人和AI技术能够极大解决效率问题。

京东在年集中向外展示过自己的无人仓储技术,在存储、分拣、搬运等环节密集地使用了机器人:比如名为SHUTTLE的货架穿梭车,负责在立体货架上移动货物,能够实现6m/s的高速行走,并且具有每小时箱的巨大吞吐量;智能搬运机器人AGV载货达公斤以上,可实现货物在库房内的搬运,通过调度系统与人工智能可灵活改变路径,实现自动避障与自主规划路径;而DELTA型分拣机器人,它采用3D视觉系统,能够实现动态拣选、自动更换捡拾器以及ppm的作业节拍,具有三轴并联机械结构及适应货物转角偏差辅助轴的特点……

京东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京东全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仓群已经投入使用,不同层级的无人仓数量达到50个,分布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广州等全国多地。不只是无人仓,在今年的11.11,京东物流全球首个%由配送机器人组成的智能配送旗舰站,已经在长沙投入试运营。

毫无疑问,京东的无人技术已经日臻完善。

就在10月,京东X事业部正式公布对外开放战略,通过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无人超市等无人科技和智能技术,覆盖制造、仓储、配送、零售、服务五大行业全链条,提供多场景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京东的X事业部成立于年的5月,其前身是京东物流实验室,而今在进化升级改名后,已经超越了原本单纯的物流,所有和无人机械、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都是它的研究领域,而此次向外开放这一战略实际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2、锻造无人技术

时钟拨回到年之前,做电商的京东的无人技术从仓库里起家。

在此之前,京东物流曾有人提出过一个“最佳规模的临界点”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京东是PC时代中心化的物流体系,初期成本高一点,但是体验好,而且随着规模扩大单位成本自然降下来”,这个观点的核心论点是,“集中性的物流一定有个最佳规模的临界点,超过临界点之后效率降低,成本不减反增”。

在传统的物流理念中,一个仓库放满之后就要另开仓库,这样以此类推,随着京东订单量的剧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品类仓库,用户一个订单甚至需要多个仓库的调配,这样不仅要负担前期高额的建仓成本,而且后期多个仓库的订单调配成本也会成倍数增加。

针对京东早期的疑虑,实际上亚马逊提出了解决方案,亚马逊的仓库已经不仅仅是机器人的运用,而是完全自成体系:将成百上千卖家的货物混合摆放在一起,这种混合是根据多年来销售的大数据形成的——比如哪几件货物一起销售的概率较大,摆放在一起来提高效率,这一套方法背后的技术和组织复杂性简直逆天。

这套系统能够将货物自动拆分、分配到最佳仓储中心,并规划出最优入库路线——分配原则基于仓储容量、客户地域分布的历史数据等等,这可是个相当浩大的工程。

亚马逊的这种方案实际上解决了京东该高管的担心和疑虑——货物依靠大数据来存储,远远优越于那些按照品牌来分类的存储方式,也解决了“一个订单跑多个仓库”的问题。

京东早就认识到了这个临界点,从14年就开始加大无人技术的投入,并在年成立京东X事业部。

实际上这X事业部做的事情最终形成了京东的“无人”逻辑,是依托大型仓库+实体店+周转仓(配送站),通过连接无人车、无人飞机和配送员,搭建一套完整的“无人”配送体系,来突破规模临界点,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涉及的人力成本。

后来京东同意了沃尔玛入股,自己再入股永辉,并加入线下生鲜超市7Fresh,实际上也是搭建起一个无处不在的产品流通体系。

年双11的数据,通过无人分拣中心的叉车调度系统,在昆山的一个仓,一名操作人员一天内处理的搬运货量超过12万单,准确率可达99.99%。京东物流研发人员通过配送和仓内拣货等环节的智能路径优化,使一线员工效率提升10%以上,让他们每天至少少走公里路程。

京东一仓库中正在繁忙工作的机器人

年时,亚马逊年以7.75亿美元价格买下机器人制造商Kiva,短期内没有人看得到它的效果,但亚马逊坚持每年增加1.5万台机器人的速度武装他们的仓库。彭博社在一篇报道中说,亚马逊相当于在快递行业中发起了一场军备竞赛,根据亚马逊提供的数据,被这种机器人完全武装的加州Tracy运营中心比之前能够多储存50%的货品。

“人们经常问我:未来10年什么会被改变?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通。从来没有人问我:‘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变?’我告诉你,第二个问题才是更重要的”,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这样对媒体说。

在仓库、物流以及机器人技术上的投入,京东的确学习到了亚马逊的商业的精髓,亚马逊坚持在追逐那些“未来10年不会变”的东西。

3、收集量化数据

京东宣布对外开放无人技术,实际上是京东学习能力的升级——内部基础服务的商业化。

亚马逊已经做成了仓储服务(FBA)业务对外开放的平台。目前亚马逊允许自己平台上的第三方卖家将货物放入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客户一旦下单,亚马逊负责运送货物。

除此之外,亚马逊还向自己平台之外的卖家出售服务,比如美国保温杯品牌HydroFlask在电商平台Shopify上运营一家店铺,一旦用户在Shopify下单,由于HydroFlask接入了FBA的外部接口,就会给亚马逊的FBA发送订单指令,FBA就将货物直接递送给买家。

对于卖家的好处显而易见——在美国很少有电商的物流能够媲美亚马逊的速度,使用了亚马逊的服务就意味着向卖家提供了同等质量的服务,同时,省去了自己运营管理仓库和物流的烦恼。

对于亚马逊而言,利益也是巨大的,利用了闲置的仓储配送能力、增加运送量,可以跟UPS、联邦快递这样的物流供应商谈个更优价以及直接从仓配服务中获利带来收入,目前亚马逊从第三方卖家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已经占亚马逊总营收的四分之一左右。

对于京东来说,也是一样。

对于京东本身来说,最需要无人技术的是它的仓库、配送——最大程度节省劳动力以及提高效率,从打破“临界点”这个结论来看就知道,如果不是无人技术,一直处于扩充状态的仓储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而无人技术的出现在逐渐解决这个问题,建造经典的护城河。

就无人餐厅无人超市来说,如果京东仅仅是自己使用,从投入和产出比来说或许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京东不是沃尔玛也不是大润发。

但如果开放这项技术则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不仅仅投入产出比大大提升,重要的是,京东可以像亚马逊那样,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沉淀下来一批量化指标和数据,能迅速发现自己开发、使用的工具,是不是已经显著地落后于竞争对手了。

对于亚马逊来说,用内部工具商业化、外部化的方式,来替代内部调研、审计这些浪费时间又官僚主义的办法,形成了一个能够产生现金流的反馈闭环模式,这样的方式,让它能够迅速发现内部的各种问题。对于京东来说,也是同样如此。

FBA于年发布,也就意味着亚马逊已经在这上面下了12年的功夫,京东的仓储技术、无人技术还在修炼的过程中,但是从投入技术到现在对外开放战略,对照亚马逊来看,京东做了正确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20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