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日
阅兵
历史的强音与时代的步伐,
都在这里回响。
这一刻,
把国家的进步与昂扬,
书写在每个人的记忆里。
父辈的面孔留在时光胶片上,
他们负重前行,
从苦难走向辉煌。
落后就要挨打,
并不是遥远的昨天,
锐意创新的力量支撑起和平的天空。
历史性跨越,
是一场历时70年代代传承的接力赛。
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
发射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瞬间,
中国成为当时
世界上第五个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发射卫星的国家。
卫星上传来歌曲《东方红》
当熟悉的旋律
通过天线从太空传回地球,
全世界都能听到
中国科技进步的声音。
历尽千难成伟业,
人间万事出艰辛。
自力更生、锐意创新,
几代人把航天尖端技术,
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今天,
中国已发射了四百多颗
自主研制的卫星,
年四十多颗北斗卫星
将组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组网、神舟飞天、
“嫦娥”探月、“天眼”探空,
问鼎苍穹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
中国科技实力
也实现了从望其项背到齐头并进,
再到部分领先。
北斗卫星:
“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
陕西西安,专为星载天线打造的特殊实验室,模拟出太空中真实的电磁环境。测试得到的精确数据,决定了未来北斗卫星能否顺利实现天地间无缝对接。
按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首席研究员马小飞的话:“星载天线是卫星的‘顺风耳’和‘千里眼’。”
“北斗它就像我们地面上的这个高速公路一样,它能够持续不断地提供一个平台,比如说车载导航、手机导航、渔民要出去有他的位置的播报、紧急情况的处理等等,实际上中国的好多卫星在帮你在解决这个问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首席研究员马小飞介绍说。
金属网,北斗卫星天线的核心部件。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天线能否精确反射电磁信号。
由高纯度金和钼拉出的金属线,粗细只有头发丝的五分之一。若不借助灯光,肉眼很难看到它的存在。仅仅在十年前,只有少数国外企业可以制造这种金属网,中国只能依靠进口。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首席研究员马小飞说:“我们刚开始是想引进这个原材料,目前国际上给我们提供的那个金属网不是一个国际上很先进的指标,我们必须得自己干了,必须得干成。”
02:10如果基础材料不能突破,卫星天线的发展就都将停滞。
在特殊的纺织工厂,设备经历了上千次试验改造,工艺没有任何经验能够借鉴,就连里面的工人也是百里挑一。细细的金属线非常容易断裂,工人必须要将多根线合成一股,对眼力和手法的要求极高。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首席研究员马小飞介绍:“这个材料非常贵,我们这每一次试验,小则几万元几十万元。多的话可能就是上百万元或者更多。我们试不起。它是挑战了我们国家基础工业的一个底线,只有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才能实现这样一个产品。”
经过上千个日日夜夜的攻关,终于制造出性能强大的星载天线核心材料。
“百分之百国产化,我们还申请到了美国的专利,反过来,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尊重我们,反而找我们来买这个网子。”马小飞表示。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我们就没准备活着回来”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是两弹元勋,负责原子弹理论研究的邓稼先,在生命最后一刻留下的遗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神秘的核基地诞生在中国的许多角落。
年
中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
就在蘑菇云腾起5分钟后,当年37岁的飞行员李传森驾驶飞机和另外5名机组成员飞向爆炸中心,冒着超高辐射取回核爆炸样本。
“哪里有云向哪里钻呗,钻进去以后我在里头雾气腾腾的,什么也看不到。我们就没准备活着回来。”原空军某部飞行员李传森这样说。
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这个过程,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年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成功下水
“从最初的原子弹的研制到今天的核能和平开发和利用,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要攻克的难关,那么每一代人都有我们每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院反应堆学科带头人罗英说。
年,甘肃兰州,一千多名年轻科研人员义无反顾远赴这个荒滩。他们要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制造出合格的高浓缩铀。
一个大国走向新生,不仅需要美好的愿望,中国必须要掌握自己的核技术。
回忆当年接出第一瓶铀的容器,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原工艺操作员刘晓波:“大家都把这个叫作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宝贝儿子’。当年这个第一瓶高浓铀产品就是装在这个容器里边的,所以我当天晚上不是写了篇日记吗,下班以后我迟迟不想洗我这双有沾污的手。因为我这双手,有我们国家第一个宝贝儿子互相之间留下的值得纪念的印痕。”
得到这第一瓶浓缩铀,过程极为艰难。“每一项关键参数,都决定了铀浓缩技术的成败。”物理学家吴有训介绍道。
在资料极不完整的情况下,老一辈核工业人就是用最原始的手摇计算机一点点破解了铀浓缩计算的秘密。
如今,中国的核工业已经走过整整64年。像“我们就没准备活着回来。”这些舍生忘死,且保守机密的故事,几十年后才被人知晓。
中国大飞机:
“一丝一毫怠慢都会造成不可逆后果”
大飞机“三剑客”,是当之无愧的工业重器。
大飞机的制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国家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之后,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制吨级大型运输机的国家,大型航空装备的背后,是国家实力的较量。
陕西西安
中国自主研制的最新一代大型运输机运20,它的关键设备,今天已经由年轻人全面接棒。胡洋,一个90后,是这个工厂数字智能装配的班长。
大型运输机要集成的元器件和标准件多达上千万个。这些标准件,主要依靠铆钉和螺栓连接,整架飞机上有超过一亿个孔。一个国家能够生产的标准件越多,就意味着整体工业实力越强。
运20机身壁板的制孔,孔径大小的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角度误差不能超过0.1度。仅仅精确打孔这一步,胡洋他们就摸索了五年。
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机身装配厂班长胡洋说:“这个东西确实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稍有一丝一毫的怠慢都会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后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的前辈们还需要二十年才能完成一个型号的研制,但今天,新型号的研发速度只需要十年、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
上海
在C身上,中国人研发出了自己的大飞机航电系统。
航电系统,飞机的神经系统。一个看似简单的拉杆动作,每秒会产生上千万个传输信号,有一千多个设备配合工作。此前,全球只有波音、空客拥有大飞机航电系统的集成能力,相关技术严密封锁。
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我们这个本身研制成功的突破,不仅仅是研制一个产品,而是把我们整个研发的体系、我们的能力给建立起来了。”航空工业集团C副总设计师周贵荣说。
湖北荆门
中国的大飞机“三剑客”,不能缺少AG的身影。
世界上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AG,有37米长,4层楼那么高,比波音还要大。
它是远海救护高手,一千公里的任务半径,它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就能赶到,一次可以救助50人,救援能力是目前全球水陆两栖飞机中最强的。
大型应急救援装备,中国又填补上了这一空白。
今日中国
铺就“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圆梦之路的背后,
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
上下求索、艰苦奋斗的身影,
是中华民族
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锐气”。
70年来,
创新驱动的中国,
正在改变自己,
也在改变世界。
一代代接力奋斗,共同铸造辉煌!
我们都是追梦人!
六集纪录片《我们的征程》
10月2日至10月7日
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
今晚21:18
将播出第六集《国之利器》
一起看70年中国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