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你有没有过一种“就想要做一件东西出来”的情结?那你又是什么时候放弃了梦想呢?
是觉得没有知识储备时,还是觉得创新离自己很遥远时?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起点同样不高,可他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干成了民企专家四五年都没有干成的事儿,做出了填补国内空白的设备。故事的主人公叫张东海,是屡次被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毛在各种会议上表扬的一名普通职工。“有思路、钻技术、能发明,这就是企业需要的‘职工工程师’!”这是李毛对他的评价。就是这个被一次次肯定的“职工工程师”,只有中专学历。这是他的起点,但没有限制他的未来。如今,他已经是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集团首席技能大师、帘子布公司联合研发中心研发员。他的逆袭,离不开两个字——创新。在平凡岗位上,他用创“心”和匠心改变了人生,创出了行业奇迹。打破国外垄断,改写行业格局——从“死磕”一个个零部件开始4月2日,记者来到帘子布公司联合研发中心芳纶制品实验室,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张东海。虽然3月份才和他碰过面,但每次见他,都觉得他又瘦了。“怎么还这么忙?设备不已经做出来了,试生产挺好的吗?”记者问。“这事儿没法一劳永逸,做出来还要改进,总想着还有没有漏洞,能不能更好。截边的设备也要再改改,要做的事儿还有很多。”张东海说。脑子里一有事儿,张东海就睡不好。“晚上睡觉也在想,一夜要醒两三回。有时候,想起来啥了,就赶紧起床记下来,要不睡一觉该忘了。”张东海说,“睡不好,但脑子不糊涂,不影响思考,就是眼酸得睁不开。”“眼酸得睁不开”的日子,张东海这2年多来没少经历。他跟着团队研发制造的新品种芳纶制品,如今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正改写着行业格局。“年,公司领导到南方走访客户,一家客户问我们能不能做这种芳纶制品。这种制品前景广阔,国内目前都是进口。”该公司联合研发中心主任石华说,“听他们讲,之前也有几家民企联合研发了四五年,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市场前景广阔,但苦于没有技术、没设备。不怕,攻克它,再困难也要上。帘子布公司领导在深入考察、调研市场后,果断立项,开启了研发之旅。经过艰苦的攻关,该公司研发人员首先研发出了产品配方。但知道了用啥做,还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就像是我们在外面餐馆吃到了很美味的菜,只分析出这个菜里都有什么调料不行,还要知道这道菜用啥锅做。但做这个菜的锅是特制的,长啥样是核心机密,看不到。”帘子布公司一名技术人员形象地说。在没有任何借鉴,要仅凭成品的样子将设备做出来,谈何容易。“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哪怕是有一个落后的设备作参考,让我们去创新升级,难度也比这要低很多。”该公司一名技术人员说。该公司研发团队经过不断摸索,最终做出了设备样机,但是如何让其达到生产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眼前依然是一抹黑。为了发动更多力量,该研发团队数次召开由多部门人员组成的多功能小组开发联合攻关会。原本在帘子布公司原丝二厂当保全工的张东海因多次获得公司“五小”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也被通知前来参加会议。得知公司的研发意图后,张东海陷入思考。“那段时间,脑子就没停过。干完厂里的活儿回到家,就是想这个事儿。上网查也查不出来个啥,但还是要多看看,拓展思路。我小时候就喜欢做东西,越是碰到难做的东西,我越觉得兴奋。”张东海说。张东海的妻子觉得他着了魔。“天天瞎琢磨,回到家喊他也听不见。”妻子说。张东海可不是“瞎琢磨”。因为思考得深入,每次开攻关会议,张东海都是发言最踊跃的人。他想到的设备设计思路也被大家所认可。年,张东海被借调到帘子布公司联合研发中心,开始负责新品种芳纶制品的设备研发工作。因为是借调,张东海每个月的收入比在厂里少了几百元,而最终能不能把设备做出来,谁也不敢给打包票。后来,有人问张东海:“人家行业专家四五年都没研究出来,你咋这么有自信,敢担起来这么大的责任?”“我当时真的没想那么多,就觉得既然是企业需要,咋样我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试一试。‘死磕’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张东海说。正是这种赤子之心,让张东海在创新的过程中毫无杂念,每天就是想着做啥零部件、怎么做。张东海设计出的零部件,很多都是非标件,市场上买不来。买不来,他就自己做。在他家阳台上,有一个自制的雕刻机,他就用这个雕刻机去做所需的零部件。不过,很多时候,零部件做出来了,才会发现并不那么符合要求;即使零部件都可以,组装好的设备做出的产品还是会达不到想要的标准。没办法,只有一遍遍试、一遍遍琢磨、一遍遍改。很多时候,一个小零部件就要改四五遍。但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张东海沮丧,也没有让他厌烦。因为他知道,每一次失败,都让他更接近成功。“我就一个想法,‘死磕’每一个零部件,非要把这件事干成。”张东海说。“死磕”的张东海执着又专注。而正是这份坚持,让他最终成功地把“想做的东西”做了出来。目前,该公司新品种芳纶制品已走向市场,客户反映良好。没有一种胜利能唾手可得,没有一种成功是一蹴而就——都源自不断学习、积累、付出张东海成功了,打赢了这次设备研发战。但他为什么能成功?除了“死磕”的精神外,还有他一直以来的学习、积累、付出。这从他的家里就能看出来。张东海家不大,桌子上放着电气类杂志、抽屉里装着电子元件。他甚至把阳台的一角改造成了一个小型工作室,每次下班回到家,就一头扎进去学习、思考。在他的“阳台工作室”,一台小型雕刻机格外醒目。它已经陪伴张东海10多年了,是张东海耗时1年多自己制作出来的,研发新品种芳纶制品生产设备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啥要自己制作一个雕刻机?因为张东海喜欢琢磨着做些东西。在创新的过程中,他需要很多市场上买不到的零部件。而有了雕刻机,就可以自己做。为此,张东海开始收集这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