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机械设计行业,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个梦魇,主要原因就是交期比较紧急,有50%的是从无到有的设计堆积,大量重复性的应用,却因为每个设计师对机构的理解不同,而都要重新设计,重新加工制造,在整个生态链中就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
有些是设计者本身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太多的加工制造性以及安装方便性,还有成本因素,甚至是对标准件的应用,还有些是在出图的过程中,设计缺失,设计的不可靠,这些听起来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实地做是很考验设计者的功力的,毕竟这个行业是汇集了好多好多个产业,其本身的复杂性不言而喻。
设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问题是方方面面的,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就不多做论述,我们把大量的认识放在怎么来改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提高其在设计方面儿的速度(其实速度是不可提高的),减少设备的生产周期,对,其实不是一个人的事,跟公司里面设计主管的认知很有关系。
综合周知,大多数的设备以单机为主,集成整个生产线,传统的做法是设计师从这台机器一开始,就以分包的形式包给我一个人来设计,有的公司有很多设计师,基本上是每个人都做一台设备,但有的设备复杂,有的设备简单,所以有的人的工作量大,一个人的工作量小。
这种设计形式,可以保证一台设备一个工程师思路顺畅,对本设备非常了解,毕竟整台设备里面每个模组都是本人设计的,说这个工程师最大牌设备知根知底,完全不过分,在人手极度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设计方式占主流,所以对于单个工程师来说是非常辛苦的。
这种设计方式也有天然的缺陷,可能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大家难以理解,比方说装一台车,譬如说,我们国家最开始的红旗轿车,都是一个人从头到尾组装,这个人要懂很多东西,技能非常的丰富,其他人很难替代实现这样的组装工作。
改革开放之后,引进外资还出现了类似于流水线似的组装方式,对人的技能要求低,每个人只要学会某一种工艺就可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就是典型的流水线式作业,提高了效率,是人不再那么辛苦,也不需要那种多能工,需要的是每个工艺中的专业的人员。
回归到我们设计层面,可以把整台设备按工艺来划分,并让每个设计师负责其中一个工艺,一台设备就有三五个人独立设计各自的模组部分,项目管理的人员只要负责协调,对接各自的图纸,虽然这条路走起来并不顺利,但这是一条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没有大量的初级设计师,而且工厂里往往在招人的时候都希望有更多经验的设计师,而且希望工程师的工资越低越好,如果我们换个思维,对一些没有太多经验的设计人员,通过手绘的形式,把机构框架全部画出来,然后再交给设计师来设计细化,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功能?
我最近的几个案子就是从这个方向上考量的,有两三个从来没有做过项目的学员,他们也能把我分下去的机构设计的很完美,并且做了一些机构优化,因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考量机构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