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现实原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教育也要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积极主动地迎接各个方面的挑战,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企业用人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高职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高职教育思想也不断进步与更新,人本主义、学生中心论、个性发展论等成为最为鲜明的时代烙印。人的主体新总体表现为创造性。
行业技术的创造性
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政治问题,致使一些“异己”人士被打倒,社会生产力下降,生产关系激化,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和谐的态势。改革开放之初,在经济至上、技术第一的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过于强化人的训练性、技术性和工具性,把人培养成为技术的“超人”,把人塑造为社会需要、自己“被要”的“技术能手”。技术崇拜、技术中心等思潮盛行,随之就是金钱至上、物质利益第一的“异化”价值观。当时的社会树立许多个人“先锋人物”,诸如万元户、百万富翁、亿万富豪,在一些人的价值观念中,“钱”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狂热地追逐物质金钱利益导致环境问题、社会问题、道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接踵而来,人成了赚钱的工具。
这个时期,尽管人的思想有了较大解放,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但人的主体性与地位却受到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严重影响。人的主体性在市场经济和工具性功利主义面前受到震荡,甚至被淹没。追求物质利益、技术崇拜、个人主义膨胀等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社会与人同时被“异化”。人追求物质利益的能动性被激发,甚至误入歧途,在经济物质利益面前“无所不作”,坑蒙拐骗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这种脱离了社会性的盲动只能说是“异化的主体性”,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痛苦、彷徨、自杀等成为社会通病,人失去了生活意义与价值。
个性技艺的创造性
改革开放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法律法制不断健全、民主意识不断提高、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等。短平快、标准化的“快餐时代”已经过时,追求文化精神享受和幸福体验的“漫时代”已经到来。因此,高职教育不再是“利器的熔炉”,而是“成人的乐园”,工匠精神成为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支撑,更加强调学生个性技艺的创造、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和劳动的幸福体验,以人为本从理想开始转变为现实。人的思想、精神不断解放,也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也从过去的必要劳动时间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进入慢生活时代。
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高职教育由于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职业教育理念也不断变化,职业教育从生产性转入生活性模式。高职教育实践中,人的社会主体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主体性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与聪明才智,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创新、创意、创造将成为新时代人们基本的劳动方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工匠精神进一步回归,传统手工艺品、大师作品、非遗礼品等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为抢手的“奢侈品”。
改革开放初期,倡导个人英雄主义,致使人们私欲膨胀,甚至是尔虞我诈,人与人是利用的对象,那种纯朴、友善、诚信、集体主义的人际关系被弱化、破坏乃至转变为冷漠、欺骗、利用、孤僻。高职教育尽管得到较大发展,但也是被异化的发展,以工具性代替人性,成为标准件的生产车间,这与教育的“元意义”是背道而驰的。事物的发展就这样的过程:野蛮到文明、感性到理性、专制到民主、物本到人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高职教育中的人已经从“边缘”走近“中央”,从“抽象”变成“现实”,从“片面”到“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