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昕余专访旅美华裔涓子谈中国和美国教育

好友涓子旅美多年,有两个成功的孩子,她本身在中国受教育,而子女教育则在美国,谈起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她说中国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对中美教育有自己的看法,便请涓子敞开心扉,从自身经验,谈谈中美教育的话题。

返回美国已有一段时间了,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篇没有写完的日志。今天拿起它看了两遍,想想还是把它写完吧。一是了了一桩心事;二是本人也想借此拙文粗线条聊聊几十年来自己所看到的、亲身体验到的,中美学生、孩子间的差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还诚望各位读者留言,各抒己见。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孩子的日志。面对中国孩子总会让我有一些感慨。要是硬拿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相比较的话,你会觉得中国孩子很幸福,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泡在蜜罐里的娃娃。

然而,蜜罐里的娃娃却有着太多的无奈。围在他们周边的人总有一种紧迫感,并把这种紧迫感传递在孩子们的身上,弥漫在大街小巷,乃至空气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压力,一种竞争,随着压力的加大,竞争也越演越烈,生活中随处可见。从而导致了一些家长在孩子还没出世的时候,就已开始摩拳擦掌了,就已开始筹划起他们的未来了,就已准备开始冲刺那条人们常常挂在嘴边上的所谓的起跑线了。

我是十月份回国的,在国内足足呆了两个月。不论是我看到的,还是从亲戚朋友嘴里听到的,都是孩子,孩子,还是孩子;补课,补课,还是补课,似乎除了这些,别的什么都不重要了。而且大家在一起聊天时,不论聊到什么样的话题,最后聊来聊去总能聊回到孩子们的身上,于是我问孩子的母亲:“为什么一天到晚老是补课,补课的?”得到的回答竟是:

没办法,大家都这样。

“大家都这样”这口气分明是一种无奈,带着焦虑、不安和压力。各种资料显示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都参加过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尤其是那些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们,他们肩上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理想抱负;同时也肩负着,或者说是强加在他们肩上的、全家人的伟大理想和抱负。他们更需努力,更需夜以继日。

他们,从一出生就承载了家里人的所有希望。自然得到了全家人的百分之二百,甚至更多的体贴和照顾。除了爸爸妈妈外,也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内,一大家子人围转一个中心轴,那就是孩子。

中国孩子是世界上教育负担最重的,我想这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吧。政府对此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力减负措施,但却收效甚微。

分数是锦绣前程的敲门砖,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学校对升学率的攀比,特别是学校,家长对名校的追求……中国式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式的教育。

其实美国也补课,但他们补课和国内补课的方式不大相同,国内老师补课的方式,想来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这里我主要讲讲我给儿子补课的过程。

记得当时我儿子上小学二年级,那是学校放暑假的前一天,儿子从学校带回一张暑期安排表,其中有一项是补课,数学和英语,并且附有具体报名时间和地点。补课是学区统一安排的,当然你也可以不参加。

美国学校,无论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署假放的很长,(这里指的是‘双’学期制)长达两个多月,这期间不补课的孩子们完全可以抛开课业自由玩耍,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诸如参加夏令营、去图书馆打棒球、社区服务等类别的活动。

小学生的假期作业尤其少,少的“令人发指”,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放鸭子,作为中国人的我,从内心是希望学校能给孩子们留点作业的,多少总该留点吧?

为了能让孩子多学点,学校报名补习班的那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学校。因为儿子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所以,我直接就给他报了三年级的补习班,数学和英语两个班,共学习六个星期,和原来的上课时间一样。补课的地方也在孩子自己原来的学校。记得当时我交了刀。和中国所不同的是这刀不是进了某个人的腰包,而是交给了学校财会处。听好,是六个星期总共刀。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目前在我住的这个小城市里除了中文补习班(这是必须的)外,我还真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有哪一个美国老师自己出去给学生补课挣外块的。但很多资料显示,随着大陆移民的迅猛增加,在亚裔聚居地区,如洛杉矶,纽约的法拉盛,由华人、韩人办的补习班也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我侄女今年九岁。她个子很高,皮肤白皙细腻,五官精致,且聪明伶俐,脸上常常挂着笑容,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她现在是沈阳市X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这所X小学在沈阳市算是重点学校了,实行全封闭式教育,是很难进去的。我侄女是通过考试,再交七万元的费用进去的。

七万元?什么费用?仅仅是一个小学生,一个刚刚走进小学校门的小学生……

我想,它一定不是学费,因为中国早在年的4月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7月1日开始实施。虽说只有18条,但“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

可眼前的七万元?无论如何都是要交的,除非你放弃。于是,孩子的母亲找到了孩子的奶奶。

叹!甭管什么费用了,考进去就是好事。要七万元总有要七万元的道理。再说孩子能凭自己的本事考上这样好的学校,无疑是脸上增光的好事儿,高兴还来不及呢,多少人蹦着高想要交这七万元呢……

亲戚朋友道喜,左邻右舍道喜,孩子凭着自己的本事考上这样好的学校,自然是大喜。

看到一家老小、左邻右舍道喜高兴的样子,我心底便也觉得这钱花的好!值!

学校开学那天,全家人早早就起来了,给孩子梳洗打扮。孩子自己也在头好几天就选了一件自己最喜欢的淡粉色连衣裙放在自己的枕旁,开学那天一早就穿上了,她还找出一个粉色蝴蝶结递给妈妈,然后自己站在镜子前,看着妈妈别在她的头发上。她太兴奋了,可以说这几天她一直沉浸在幸福中,陶醉在赞扬中。

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孩子蹦蹦跳跳终于来到她梦寐以求的好学校。那一年她才六岁。上学之前,其实还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她就开始接受了早期教育。妈妈买了一本又一本的胎教教课书,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听见,反正每天都按时把最美妙的音乐送到自己尚未出世的宝宝的耳朵里,盼望生一个即聪明又漂亮的孩子。这是每个做母亲的愿望,是无可厚非的。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个小天使终于迎着初升的红日,展开美丽翅膀落在了地球村,落在了这个渴望和她分享快乐、分享幸福的温暖的大家庭里。

孩子一天天长大,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四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了她漫长的补课之路。有英语班、数学班、钢琴班、口才培训班、体操班等等。收费标准每科不尽相同,大约每年每科在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

大人望子成龙心切,根本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也不管钱是否凑手。我曾问过孩子的母亲:“干嘛要这样?累不累呀?”她回答:

没办法,大家都这样。

孩子终于顺利上了小学,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忙”字,且怎一个忙字了得!

周末,孩子好不容易回了家,等着她的却是老师和家长留的一大堆作业,往往是这边刚刚写完作业,那边补课老师就登门了。补完这科补那科,像旋转的门,直到天黑,甚至有时会弄到夜里零点以后。

费用不必说,大人还要全天候陪着,辅导孩子写作业,洗涮,准备下周上学的用品及衣物等。我是孩子的姑姑,一切看在眼里,他们真的很少有闲下来的时间,像是每天都在奔跑,一天到晚吵吵累。大人累,孩子累,都唧唧歪歪的。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快乐周末被占用了。稚嫩的生命以“添鸭”的方式被灌输着各种知识,各种超前知识,来应付各种形式的不间断的考试。

就差“头悬梁,锥刺骨”了。没办法,大家都这样。

学校规定早上6点30分开始早自习,这就注定了孩子要在5点30分左右起床。起床后,孩子们开始洗漱、叠被子、吃饭,这里我就用不亦乐乎来形容吧。

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两三个星期后便有些吃不消了,开始生病了。孩子也失去了刚开始上学时的那股兴奋劲,开始耍赖了。

我侄女曾告诉我说她喜欢生病。还真就有一次她用拙劣的手段把自己弄病了。可第二天早上母亲还是照常把她送进了学校,直到老师打来电话。

我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生病不是很难受吗?可她的回答让我焦虑不安:“因为这样就可以不用上学了,就可以看动画片了。”望着孩子晶莹的眼睛,我又该说些什么呢?

由于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导致美国社会、学校、家长和中国社会、学校、家长教育理念的不同,几乎处于两个极端。美国学校对学生相对宽忪些,权利空间也相对大些,注重的是个性培养,而中国学校比较严格,缺少自主空间,各有利弊长短。

我有两个孩子,女儿四岁来美,现定居澳大利亚,儿子是ABC。他们的成长,从小学到大学让我有些庆幸,也有些头疼不安和无奈,这种庆幸、不安和无奈主要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上。

我所在的州,小学上课时间为上午八点四十五分(各州不尽相同),有校车在指定地点接送,学校按时供应早餐和午餐,午餐大约在两刀半左右,早餐会便宜些,低收入家庭可申请免费餐,由家长填张表格即可。下午二点半就放学了,一到三年级的小学生,作业是极少极少的,有足够的时间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类活动。另:美国实行的是12年义务教育,我的俩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直至高中毕业没交过任何学杂费,教材也是免费的。

美国小孩上课晚,下课早,不但没有早自习,晚自习,就连家庭作业也少之甚少。我儿子女儿上小学那会儿,作业大多是在学校完成的,只有少数手工作业是拿回家的,由我们共同探讨完成。

还有,他们的作业不是写在从商场买回来的本子上,而是写在从教科书上一页一页撕下来的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纸上。(不知美国其它州的小学生是否这样?)他们的书包基本是空的,就装几张从书上撕下来的、有几道数学题的和一两句英语句子、英语字母的花花纸上,而且数学题比中国大班幼儿园的数学题简单的多得多。这让我很费解,也很着急:“长此下去,他们能学到什么?”

我和先生常常以自己的方式督促他们学习,为此我们和孩子之间闹了很多不愉快。当时那个气,真想像美国的一些家庭那样,打让警察把他们撵出去。

“别的同学家长都不那样,就你们……”

就连我们去他们的房间都被要求敲门,门明明是半开着的。

“那也得敲门。”

几十年的磕碰,我心里虽然在某些方面对他们的某些观念还有不大认同的地方,但在孩子面前,做为母亲又能怎样呢?在美国打孩子是犯法的,孩子是会被领走的。再说“打”管用吗?

记得我的一个工友,菲律宾人,她有四个孩子,老大十二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一天早晨,妈妈和十二岁的女儿因一点小事闹了不愉快,孩子是哭着上学去的,结果被老师打了,在结果就是四个孩子都被保护了。这一点我觉得有点过了,哪个母亲会故意为难孩子呢?除非那些得了心里疾病和极恶毒的人,再说也该先问问事情的原委吧。可法律就是法律。美国人大多是一根筋的,对弱势群体,尤以妇女儿童为主,如夫妻俩吵架,有人打了,先生是会被带走的,然后再交保释金,即使保释出来也不可回家,至少要保持离家二百米(各州法律不同,规定不同)的距离,等待判决。否则罪加一等。有我认识的中国女人由于不懂法律,吵架后跑去邻家,结果被打了电话,等交保释金时那个悔呀,真的肠子都青了。

我的所有理念被颠覆,心里很难过,很悲伤,也很不安。

为了找到孩子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我去学校找到了老师,可从老师嘴里我听到的却都是表扬。怎么会这样?没办法,我决定去做义工,于是我报名走进了女儿和儿子的所在小学,做了一名义工,也就是志愿者。

美国学校和中国学校不同,美国小学里的卫生间除设在走廊过道外,还设在每间教室里,孩子们可随时去,不用举手。

教室的墙上贴的全是趣味性极强的各种图片、照片,以万圣节的照片最引人瞩目,孩子们穿着各种奇异服装,带着喜欢的面具,摆出各种造型,有学生画的画等等,像个大家庭,很温暖。

每个班大约有二十左右的学生,女儿的班是19个学生,儿子的班有22个学生,他们的桌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摆在一起的,五六个孩子为一组,有点像中国的圆桌会议,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积极讨论,一起学习,一起做手工。老师和蔼可亲,不断地和每个桌子上的同学进行沟通。有时还会放些幻灯短片什么的,让孩子根据里边的内容,自己所看到的做作业。

美国小孩听课从来不用背手的。显得很轻松。写到这我倒笑了,想起自己小时候,那时上课手是要放在背后的。老师也不苟言笑,一个字要我们写10遍,甚至更多,天天有作业,假期更是如此。老三篇我都能背下来,我倒觉得这没什么不好的,有些东西你不背就是不会,比如说英语单词,再比如说数理化公式,唐诗宋词,背书是学习的开始,不仅可以增强学习效果,还可增加记忆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电脑是代替不了的。背手听课也是应该的,最起码可以注意听讲,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当然过度惩罚是不对的。

美国小学生手工作业相对要多些,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家长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锤炼孩子。举个例子,我邻居,和我隔一条街的邻居,四口之家,两个小男孩,一个十一岁,一个9岁,十一岁的那个孩子居然在休息日开着自家的推土机和爸爸一起来我家帮忙推土,吊石头,收拾院子,爸爸在一旁只是指挥。他才十一岁,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竟能开推土机,活干的还有模有样,不由我为他伸出大拇指,我觉得他应该得个赞。母亲说:“美国孩子就是小猫小狗……”当我把饮料递去孩子时,孩子没有接,而是用眼睛看了看他的父亲,父亲朝他点点头他才接了。当然他们每次来干活,我都是按小时付费的。

还有一些八九岁的孩子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做送报纸的工作,这不仅仅是收入,还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人格。

总而言之,我觉得美国的小学生,尤其是学前班,一到三年极的学生,他们就是中国的大班幼儿园,老师就是领着他们玩的孩子王,他们玩中学,学中玩。哪个学生要是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很小很小的进步,在中国家长看来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的小进步也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自然开心,我的两个孩子上学特积极,每天早早就张罗着出去等学校的巴士了。

除了这些,美国小学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有时的作业,甚至考试题都会从某本课外读物里出。

记得一次我女儿参加学区的统考,当她考完试出现在我面前时,脸上全是笑容,没等我问,她便兴奋地告诉我说,其中的一道英文题是从她阅读过的课外故事书里出的,没费劲就全答上了。当时她那高兴的样子我现在还记得。

但,一旦孩子们上了大学就完全不一样了,相对忙了许多,如遇有大作业,也会忙到后半夜一两点钟去。

一般在校的大学生大多会找些兼职,已补贴自己的开销。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靠自己赚学费的。很多18岁的成年学生,高中一毕业就会自动离开家,也有被迫的。一般家长会给离开家的孩子们买一台车,或新或旧,或是自己替下的,有了车他们就有了翅膀,就可以独立飞翔,步入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儿子上大学期间,我只负责吃住,负责车,医疗保险,学费则由他自己打工解决。记得一次开学,他的手头有些紧张,我问他是否需要帮助,他很坚决地用“No”回绝了我。后来得知,他是以三次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我左边的邻居,父母是做生意的,开了家标准件厂,他们唯一的儿子大卫,18岁高中毕业那年,家里给了他一台旧大车。按他家的条件供他上大学是没有一点问题的,然而,家长并没有选择给他钱,供他上大学。就这样,大卫开着家里给的旧大车,拿了些衣物从家里搬了出来,和几个同学合租一个房子,开始了打工生涯。

一年后,当我再次看到大卫时,简直有些不敢相信,他不再是学生模样了,脸有些粗糙发黑,穿着工装,原来他做了装卸工。就是在这一年,他的父母才决定给他一些支助,让他返回学校念大学。现在这孩子已经毕业,在一家大公司做白领,相当出色。

我右边的邻居是四口之家,两个亭亭玉立的女孩,可她们也在18岁高中毕业那年搬离了家。

另一个是先生的好友,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由于他的络腮胡很重,我们就叫他大胡子。他的女儿由于判逆,染上了一些恶习,还常常离家(未满十八周岁)出走,于是大胡子毫不犹豫打了,硬是把孩子送去了教养所,每月要从他兜里掏出大约刀的费用。一年后,女儿才被解除教养。大胡子逢人便说:“姑娘回来了,现在可好了。”的确,他的女儿回来后即返回学校,并拿到博士学位,现在在医院工作。自己亲手把孩子送去教养所,想是大多数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不仅是大人脸面,还有孩子脸面和外人的眼光。

一次闲聊,我问大卫的母亲:“为什么不一开始送大卫去念书,白白浪费一年的时间”,她的回答让我感到震惊,她很轻松地说:“Heshouldknow,Thisismymoney”言外之意是要孩子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

在美国不是每个孩子都上大学的,他们高中毕业后,有自主选择权,除考大学外,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直接进入技能学校,或直接走向社会,家长会尊重他们的选择。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没上大学而感到自卑,相反,他们,包括孩子自己都非常自信,生活是自己的……

而且,美国很多篮领工作的工资未见得比某些白领工作的工资少。另外,也有很多高中毕业生工作一两年后再重新返回大学的,大学的大门是敞开的,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修你想学的课程,哪怕你做了爸爸妈妈。

美国大学,尤其是好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让国人大跌眼镜。考试成绩不是学校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考满分未见得会被录取,课外活动、个人品质、推荐志愿者工作、初高中修课的难度、标准化考试成绩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有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我在网上看到的,说是年,哈佛大学拒绝了个SAT考满分的中国学生。其中,有位家长质问学校:“为什么不录取我的女儿?”哈佛只说了一句话:“您女儿除了满分,什么都没有。”同一年,哈佛以全奖录取了一名中国学生。这名学生来自甘肃,SAT只考了分。但是,他在高一时,发明了一种过滤水装置,免费提供给附近村庄的农民。

SAT全称ScholasticAssessmentTest中文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申请美国学校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满分是分。

我女儿是斯坦福毕业的,她的SAT考了满分,但,斯坦福要求除了要有两名老师的推荐信外,还要求是某个团体,至少是12人以上团体的领导,我女儿恰好是……还上过报纸头版头条呢,还应邀去了白宫。那个我曾经要打报警的女孩现在让我刮目相看。

总之,这次回国我的感想很多,中国孩子是聪明的,学习非常努力,在国外也是如此,尤其是数学,不得不叫洋人伸大拇指。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较美国孩子更有远大理想,为了实现孩子、大人,或者说全家人的理想,父母会很努力甚至不惜代价。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动手能力确实减分,个人自主空间也小,以至于相当一部分考满分的学生被美国名校拒绝。

前面说过“没办法,大家都这样”是一种无奈,一种焦虑、不安和压力。其实它更是一种伤害,一种无奈中的攀比,常听到一些家长拿邻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谁谁谁期中,或期末考试得了第一名,谁谁谁上了好大学,你怎么这么笨呢?等等,这些不经意的语言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他们会感到自卑,心灵会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会让他们感觉生活在不确定的因素里。

我衷心期望中国孩子能从那种无奈中解脱出来,多些自主空间,多些个性,让童年多些童趣,健康地成长。

涓子简介

作者简介:涓子,旅美华人。北美翰苑社长;有作品收入进《法拉盛诗歌节》《纽约不眨眼》《当代影响力诗人、作家文选》《鸭绿江文学》《中国诗人》《中华诗魂》和洛杉矶中国日报,香港诗人报及网络平台。其中《心中的夕阳》《请给我一双翅膀》曾获《诗者》及“富四方杯”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

供稿:昕余传媒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2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