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家华为的逻辑财经无忌

月落乌堤

过冬前传

年年底,任正非一行6人,前往美国考察,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学习“美国人踏踏实实,十分专一的认真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毫无保守的学术风气”。毕竟,他们发明了“航天飞机、大规模硅片、超大型计算机、超微型的终端,发达而优良的电信设备、测试仪器”,这些原创性的技术及设备,是“美国人民的勤劳创造的,是掠夺不来的。”

他们的第一站是波士顿,在波士顿,访问的是一家叫CP的电源公司,这家公司,现在通过公开的信息,已经无法查询其更多的情况,只知道这家专业的电源公司,主要从事基于陶瓷基片、铝基片的模块电源的研发及生产,CP公司的产品,技术更先进、体积更小、效率更高。

回国后,华为在广东省及深圳市的支持下,于年12月27日,通过深圳市证券管理办公室以深证办复()号文批复,成立深圳莫贝克通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莫贝克)。在此之前,华为的第一个子公司——市场与生产相结合的莫贝克股份公司已经与上一年的2月23日成立,3月18日正式运行。

此时的华为,全部身家都压在了CC08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已经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成立莫贝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邮电局的出资,缓解华为研发的资金压力;二是通过与邮电局的合作,将自己的设备、产品和有关部门深度的绑定。

通过这种深度绑定的方式,华为度过了研发CC08万门机最艰难的时候,而正是凭借这一产品,华为迅速在全国市场站稳了脚跟。

资金的问题通过合资解决了,市场的问题通过绑定打开了。华为的第一个转折点上的关键产品是CC08——它帮助华为度过了第一个生死关头。

到年,由于华为CC08的大卖,迫使进口交换机销售价格从~美元/线下降到80美元/线,各省市邮电部门也因为交换机采购价的大幅降低,迅速把电信业务推向了全国,最终实现了全社会、消费者、邮电系统和华为的多赢。

随即,华为启动了电源部门,开始进入电源市场。

年9月,华为电源事业部的余名员工,整体建制划入莫贝克,此时的中国电源市场,大大小小有超过家的公司,全行业市场研发在15亿元左右。但是,这多家公司,真正投入人力资源、资金来搞开发的不过三四家,其他基本上都是在从事“倒买倒卖”的贸易,其中比较有实力的一家,是武汉五三五厂,依托国营背景,但其销售额也不过3亿元。

可以说基站电源等这个市场,国内公司几乎是空白,这也可能是合并后的莫贝克的最大机会。

时任莫贝克总裁的李玉琢公考表示过:

“国内做电源的几百家企业面对的是整个市场,而我们的母公司华为本身就需要大量的通信电源,这个天然的大客户每年少说也有三四千万的配套。哪个电源厂家有这样的优势?一家也没有。”

中兴开始做电源,还是一年以后的事情。

年,莫贝克实现了2.16亿销售合同,给华为带来了万的利润,一举将莫贝克从靠华为输血,改变成为独立运行、为华为做贡献的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在那一年年底的庆功会上,任正非说:

“莫贝克电源公司经历了3年承包的发展低迷之后,使17个省的股东认识到自由发展的机遇,解开承包的绳索后,迅猛地奔跑,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且为年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也就是在这一年,莫贝克更名为华为电气,注册资本为七亿元人民币。

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裂,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深受牵连,华为在依靠莫贝克度过第一个难关后,遇到了第二个难关。

这一年,华为迎来了第二次“内部创业”,但是,这并没有减轻华为的负担,华为的冬天,来得更快。

同年,华为电气和华为技术分别出资90%和10%,改组成立深圳市圣安电气有限公司,华为电气完全独立运营。

这一财年,华为的销售额达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但就在这个时候,任正非发表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这篇文章,在文章的开篇,任正非写道: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直到今天,这篇文章读起来依旧令人振聋发聩。

1年,华为销售额为亿元,增长率已经由前一年度的80%回落到16%。

那么,对于冬天的华为,怎么过冬呢?

华为选择了独立华为电气,并将华为电气,也就是后来的圣安电气,出售给艾默生,价格是7.5亿美元。这7.5亿美元的“棉袄”,让华为在互联网泡沫中得以继续发展。

今天回过头来看,一趟美国之行,华为有了电源部门,随后成立莫贝克独立运营,几年后进一步发展为圣安电气,最终在互联网泡沫中,圣安电气被华为整体打包出售,获得一笔巨大的资金。

实际上,类似圣安电气的发展路径,在华为在之后的发展中,也有过多次。

中场战事

3年1月23日,中国传统农历新年前夕,思科(Cisco)在美国对华为及华为在美国的分公司发起诉讼,要求华为停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这场诉讼被称为“世纪诉讼”。

思科起诉的要点是:

1.抄袭思科IOS源代码;

2.抄袭思科技术文档;

3.抄袭思科公司“命令行接口”,这是思科软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

4.侵犯思科公司在路由协议方面至少5项专利。

这场起诉对于华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我们在以往的文章中也多次做过深度分析。

首先,这个时间来的异常精准。当时的华为已正式宣布进军美国,并开始以极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参加了当年的美国举行的各种展会,而且已经获得部分美国客户的支持及购买。

其次,进军美国市场,对于华为来说异常重要。毕竟美国是全球最大、网络最为发达的单一电信市场,对于立志于全球化的华为来说,要全球化,肯定要啃下美国这个市场。

第三,美国市场是一个试金石。能在美国活下来的品牌,才有资格谈全球化。众所周知,美国市场对产品检测极为严格,有极高的产品准入机制,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完善的技术要求。如果能在美国市场立足,那么在全球其他市场,也同样具有竞争力。

但是,才刚刚向世界说了一声“Hello”的华为,就遇到了所有中国厂商出海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专利战。

华为怎么迎战呢?除了积极应诉,华为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与摩托罗拉搭上线,试图将华为整体卖给摩托罗拉。

3年12月,海南岛,摩托罗拉首席运营官扎菲罗夫斯基(MikeZafirovski)和中国区主管拉里-程(LarryCheng)以及任正非在沙滩上散步,他们在沟通的事情,就是摩托罗拉整体收购华为,作价75亿美元。

3年,华为全球市场销售同比增长42%,达到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10.5亿美元,同比增长90%,海外销售所占比例上升到27%。

按照3年的汇率,75亿美元约合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摩托罗拉以约%溢价,对华为进行收购。

只可惜,扎菲罗夫斯基随后被免职,继任者埃德-赞德(EdZander)拒绝签署这笔交易,对外公开的原因是:

“对于一个未知的外国标的来说,这是一个高昂的收购价格,而大部分款项都是预先支付的现金。”

华为的第二战线,是与思科的主要竞争对手3Com合作。那一年3月20日,华为对外宣布,将联合组建合资公司,华为-3Com公司。其中3Com投入1.6亿美元资金,控股49%,华为则提供相关的技术和工程师,控股51%。

3月24日,3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8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