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BIMBOX。
今天的内容来自于我们和一位老朋友的深度对话,他叫金戈,网名铁马,曾经在BIMBOX做客,分享过一期BIM深水区数据应用的探索。
今天我们想讲述给你的,是这位「老法师」花了十几年的时间,重新审视一个特别基础的问题:我们这群人辛辛苦苦做BIM,到底是要往哪儿去?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反复叩问,金戈也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BIM道路,我们觉得,这种老兵的探索,特别值得你读一读。下面我们以第一人称来转述他的故事和思考。
-:入行
年大学毕业,我进入一家专门做机电深化设计的公司,公司主要是做日本的项目。
我们的工作大概是:从客户那里拿到一个建筑项目的设计资料,深度大概在初步设计或方案阶段,我们负责进行深化设计,完成的深度要达到现场指导施工的深度。
如果对比国内的分工,我们的工作周期大概包括了国内设计院的施工图设计、多专业综合、设计交底、施工深化设计、施工配合等几个环节。
我们的成果包括:一结构留洞、二结构留洞、设备基础图、设备定位图、管线综合图、单专业详图、管井详图、机房详图、卫生间详图等等。模型的深度包括建筑结构的基本外形尺寸、机电所有构件、含所有设备、风口、软管、阀门、管径从15到的所有管线等。
07年左右完成的一个机房案例
机房的出图资料
机房的剖面图
我们的成果需要被日方施工单位的工程师确认,也需要被设计师确认,最后指导施工。
因为要完成如此细致的资料,一方面我们会采用专业的三维设计软件,另外一方面需要掌握设计和施工的知识,所以有一个很长期的培养周期。我印象中,一般要有个3年到5年才能成才。
这也导致了这个行业非常小众,淘汰率也特别高,不是因为难度大,是很多人等不及出成绩。
在这几年中,虽然经常加班,甚至有一年,大年二十九还在通宵,到年三十的早上才完成,回到宿舍,洗澡,然后回家,倒头就睡,一直到吃年夜饭的时候,被妈妈叫醒。
但是总体来说,收获很大,也影响了我现在对任何一个项目,都按照当时日方的标准来要求成果交付。
-:困惑
08年左右,上海要为世博会建设大量的场馆,其中就有很多异形的项目,无法在二维图纸上表达清楚设计意图。
在一位大学同学的推荐下,我们承接了世博演艺中心(现在叫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深化设计。当时,也有其他团队介入世博其他的场馆,但是他们不叫深化设计,他们叫BIM,用的软件也和我们不一样。
「原来我们这一行叫BIM?」,我一下子感觉找到了组织。接下来,我参加了大量的BIM论坛,BIM讨论群,我想搞明白BIM是什么,后面应该怎么玩。
期间,我也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和几个小伙伴自己创业,专门做国内项目的BIM工作。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国内在设计和施工的衔接这块几乎是空白。
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创业失败。感觉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
这段时间,应该是我的第一段的迷茫期:我找了一切资料,问了各种专家,也参加了大量的论坛,但是没有人能解答BIM是什么?BIM的未来是什么?我觉得自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没有理论知识。
所以,我决定自己去探索。
-:工程BIM
年,我加入了上海建科咨询的BIM团队,这应该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
在这里我遇到了第一位好领导陆鑫总。当时,建科的BIM咨询也刚刚起步,大家也都在摸索。所以陆总给大家找来了很多国外的BIM资料和文献,同时要求大家翻译、讨论和学习。
在建科的这段时间,我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翻译了大量的国外BIM资料,在翻译的过程中做精读。例如我们经常讲到的BIM的25个最佳应用,是来自《BIM实施指南》。
当时,我在国内至少看过不下10位专家学者,把这25个最佳应用搬到国内的文章中,又做了自己的解读,但是很多解读都是错误的。包括上海的BIM指南,深圳的BIM指南等等,都有这份报告的影子。
当我自己拿着多本BIM原著进行翻译和精读后,我觉得一下子对BIM的整体有了一个概念和框架。
用我们陆总的话说:我们既要做到横向到边,又要做到纵向到底。所谓横向到边,就是要知道BIM在项目全过程能做什么,所谓纵向到底,就是每个应用点做到极致,应该怎么做,能实现什么价值。
在建科时期学习的部分资料
美国某资料对BIM25个最佳应用点的研究成果
在这段时间,整个行业的BIM是风风火火,但是大量的BIM说的好听,做的很差。我姑且称之为「概念陷阱」。
很多人听说了BIM这个事很好,但是没有实践过,先去做了营销。大家的PPT都做的很好,但是一旦落地实施就一塌糊涂。
但不管怎么宣传,这段时间的BIM,几乎都在做一件事,就是三维协调,这些BIM工作和我之前的工作内容几乎一致。所以,这段时间,基本形成了我的第一个BIM逻辑,我称之为「工程BIM」。
结合我后面几年的心得,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所谓「工程BIM」,主要解决设计和施工衔接的问题,保证施工阶段的可实施性。将传统施工阶段现场老法师的经验,进行知识的量化,转化为可读、可学习的规则,让年轻人学习,并利用三维软件的技术,在设计后期和施工准备期就进行复核和验证,并输出真正可以指导施工的,且无错的施工模型和施工图纸。
然而,工程BIM的核心是人,这类BIM工程师需要掌握三维软件,设计知识,施工知识和两者的融合。而这样的人太稀缺了,也太难培养了。所以一直到的今天,我依然认为工程BIM很有价值,但是因为人的因素,让BIM落地,确实挺难的。
当时,大量BIM项目不能落地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团队有BIM的概念和建模能力,但是没有相关的工程经验和知识,甚至很多人连图纸都看不懂。怎么能做好项目呢?
-:新曙光
在建科的期间,我坚定的认为工程BIM是真正的BIM,但是又不是BIM的全部。
那BIM的其他部分是什么呢?我依然没有找到答案。
我能形成工程BIM的想法,是基于我之前这么多年实际项目的经验。而BIM的其他,涉及到的三维设计,模型审核,BIM运维等等,又到底是什么呢?该如何实现呢?
因为种种原因,这些BIM应用我无法在建科院验证,其次,因为形成了工程BIM的想法,我内心对BIM的应用场景就是和某个主业结合,可以是设计、也可以是施工,但一定不是咨询,所以我就离开了建科,选择了上海最大的民营施工总包舜元。
15年,我到了舜元,很幸运,又遇到一位好领导李青总,他几乎是无条件的支持我的工作。
在舜元的几年,应该是我的第二个转折点。当时团队探索了很多认为有价值的技术应用,从三维设计到模型审核,从无人机倾斜摄影到三维激光扫描,从VR到BIM算量,从进度模拟到BIM项目管控平台开发,再到BIM运维平台开发。我们几乎测试了包括国内外的所有的BIM工具,做了大量的测试报告。
我对团队的要求是,要一手资料,不要二手资料。好或不好,必须自己用过后说了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舜元自己的BIM实施体系。
那时候舜元有一个很好的项目,舜元科创大厦的建设。这个项目是舜元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运营的。老板要求我们BIM全过程应用,还申请了上海的BIM示范项目。
在这个项目里,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运维平台的建设。因为需要做到运维,意味着我们的BIM模型需要带数据,也就意味着需要编码体系和数据规格,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需求。
带着这些问题,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而这次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怎样使用BIM数据,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非几何信息。关于BIM数据的探索,我在BIMBOX的另外一文《BIM模型建完了,深水区怎么游?》中,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不再赘述。
从那时起,一个新的概念在我的脑海中形成,那就是「数据BIM」。那是和「工程BIM」完全不同的维度,但也是BIM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真正对数据BIM有完整认识的触发点,其实是我后来离开舜元,在水石的一次论坛上。一位德国的设计师在演医院的设计。
当时对方讲到了他们的一种设计方法:将医院的各种空间指标、设备指标、经验数据放到一个专业BIM软件里,然后和建模软件对接,通过输入项目的需求,软件自动根据经验库的指标形成设计方案。
德国设计师宣讲的一页资料
我马上就觉得眼前一亮,这就是我在找的数据BIM案例。之后我联系到一个欧洲的BIM工程师,深入的学习了对方在研究的一种新型的设计方式,就是通过BIM数据驱动设计。接着又找来了对方的专业软件,和相关的一千多页的使用说明,又开始了一轮慢慢学习之路。
在此期间,我初步的形成了一个数据BIM的想法,但是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所以还有点懵懵懂懂。但是,我隐隐约约觉得,在施工单位接触的东西可能无法提供我需要的答案。
-:数据BIM
年底,偶然间,我看到了两份资料,一份是关于美国科特亚公司的技术逻辑,一份是英国发布的《数据驱动基础建设》。
两份资料都传达了一个相同的逻辑,就是同一类型的建筑可以通过BIM技术,拆解成若干个标准化的BIM组件,基于这些标准件形成知识集成,然后复用这些知识。
而在几乎同一时间,在朋友的引荐下,和REVIT的早期投资商美国大叔Arol有过几次交流,对方也有类似的建议,建议我们先针对单一业态的建筑做BIM。而要实现这样的技术路径,一般是业主牵头,设计院配合,在前期就开始介入。
和Arol的合影
基于以上国外BIM发展的轨迹,我的判断是,BIM的未来应该在建筑业的上游,也就是设计院为龙头,由此我离开了施工单位,来到了上海水石设计。
幸运的是,水石的领导也很支持BIM。同时,在水石启动了三个非常有意思项目。
一个是A地产商的方案阶段的BIM设计,一个是B地产商的基于封装的正向设计,一个是C地产商后期的BIM交付和运维,其中B和C项目值得重点说说。
B地产商的正向设计是基于自己现有的模型库,进行复用的封装设计,逻辑上就是BIM几何数据的复用,他们已经有了基于模型的企业BIM数据库,不过非几何数据层面用的不多。
C地产商的运维平台,业主的最终逻辑,也是希望BIM数据从建设到运维的沿用,形成企业数据库,为后续项目提供决策支持。他们要求我们辅助搭建自己的BIM数据中台,几何、非几何两个维度都需要实现数据的复用。
正向设计的局部成果
结合这些项目实践,我对数据BIM的理解也更深入了。所谓「数据BIM」,应该是各类建筑的知识从几何和数据两个角度进行结构化的沉淀,为后续的新项目以及各种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这就需要经历知识积累和知识复用两个过程,而这恰恰是我们建筑行业最欠缺的。
我所经历的多家公司的很多项目,都是以项目经理经验为导向的工作模式,所谓的知识都是用二维图纸和文档的方式留存。我们这个行业迫切需要通过BIM技术来做建筑数据的积累和沉淀。
我的理解是,数据BIM才是BIM的未来,是真正能发挥巨大价值的方向。
BIM运维的局部成果
在所谓的「工程BIM」和「数据BIM」之外,我发现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工具BIM」,我对它的定义是:在不改变原有工作内容和流程的基础上,设计师或工程师用BIM工具替换传统工具的做法。
其实从本心来讲,我不认为工具BIM是BIM。例如一个建筑设计师原来用CAD做设计,现在用AC或REVIT做设计,他就变成BIM工程师了吗?不是,他还是建筑设计师。但是,很奇怪的是,在我们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