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像一棵树,只有土壤环境、光照得当,才能良性成长并积累更多的作品经验。设计师的成长也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越尊重和善用自己的专业领域兴趣和特点,越能深化我们作品的工匠之维度。
——罗宇杰
共享瓢虫,一个可动的微型儿童书屋
基于节约资源、让绿色出行回归、带来生活便捷的共享单车,在无节制的商业化运作下,从一个健康的状态变成一个怪物。它耗费了大量的工业原料、侵占掉稀缺的城市公共空间,堆放出一个又一个的“巨型工业坟场”。面对这些非产品质量问题而被迫“退役”的共享单车,有没有比简单粗暴的回收处理更积极的办法,作为一个生活于城市的设计造物者,是否可以用自己的所能去营造一种善意的再利用?
罗宇杰设计师的好朋友阿甘,专门为儿童进行创客教育,他自制了一些教学道具,要经常从办公空间搬出搬进,用一个买菜的小推车,捆绑着这些创客材料,到学校周围对孩子和家长进行解说。罗宇杰设计师看到这样的状态,特别希望为他建造一件具有创客精神的小型储物车,助力他的儿童创客教育。
采用废弃的共享单车、城市报废的汽车铁皮、环保板材边角料,完全可以去实现一个移动的儿童创客课堂,它一定要有想象力、趣味、生动,化城市工业垃圾为自然感、艺术性的再利用“希望”,这就是共享瓢虫的初衷。
要陈放多一些的物品,将共享单车改造成承载量大的三轮车架。避免来回搬运物品和安全性,要对储物架进行遮盖。一个有意思的遮盖、一种更具创意的打开方式被充分想象,七星瓢虫是小朋友们相对比较了解的有益甲虫,选择将瓢虫翅翼打开的方式,运用到三轮货架的遮盖开合理念上。这种开合状态使得货架相对较长,为了综合稳定性,在整车尾部增加了一个万向的辅助轮。根据封闭的内空间合理设置陈放层台,多层的设计方便储物也增强了整车结构,结合上层小下层大的特点,首层板宽度大设置了可以坐靠的空间。
虽为儿童移动创客课堂的初始,也希望能拓展到多重功能。将陈放格物的内部空间,设置灵活的安插分隔板,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进行大、小储物空间的自由调整,也可以完全取下隔板,变成一个完整的大空间。使一个基于定制的造物,变得通用化。
作为通用的延展功能之一:“微型共享书屋”,这里面的书籍都是通过向好友们征集闲置的二手书籍而来,每人提供一本或多本图书,在图书中可增加关于共享此书的一句话。共享微书屋可放置在城市的某个空间,他人可以随意阅读,也可以将自己闲置的书籍放置于此,或替换取走自己喜欢的书籍。
城市发展中新事物的创造可能是希望,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失望。面对未知的发展,我们应保持希望,化废为宝,见招拆招,关照城市,关照地球。共享瓢虫,就像行走在“城市叶片”上的“益虫”,它可以是一个移动的书屋、一个儿童创客课堂、一个便利摊…或者,它只是带给人们对城市未知进程的一次善意思量…
胜利市场临时安置点
原胜利市场位于城市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历经了好几十年,满足当时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老市场现在慢慢成为脏、乱、差和交通拥堵的境况,城市更新也迫切需要对市场所在的老旧片区进行改造。然而各项拆、改、再建设的工作及流程时间将比较漫长。市场所承载的人们生活饮食则每天都不可或缺,快速建造一个满足老百姓生活需要的临时市场,在一段时间内替代原有市场使用,变成一项特别必要并且马上要去完成的工作。
原胜利市场
在老市场路对面,有一处闲置空地待开发,可被临时租用,地块与老市场紧邻,给商户腾挪和市民采购带来便利。老市场紧邻城市主干道,建设初期并没有考虑到现今机动车辆的普及,经常在路口出现拥堵。临时用地依据城市道路退界,正好预留出停车区。经过退界后的用地平面,呈“方形”。由于新用地规模远小于老市场,建设平面布局采用占满原则。
临时市场,甲方的诉求:建造足够快速,造价尽量低廉。作为设计师,则希望兼顾建造的可持续性,临时使用期满,依然可以进行功能的转换和再回收利用。一种低造价、快速的、空间满足多重使用的建造状态在设计推导中被叠加考量,“方形”平面也是前置条件之一。充分工业化、超级标准套件的蔬菜大棚方式第一时间被纳入实施优选方案。它的建造部件是模块化、轻量化、装配性的,可快速建造,通过低成本而获得相对大空间,还可拆除异地建设,杆件是标准件可以回收再用。
标准的工业大棚空间,是均质而无序的。常规菜市场的问题就是辨识混乱,如何通过必要的增建,在无序的空间里营造出秩序,方便贩卖管理和市民采购,是设计的第二个议题。增建添加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尊重和利用现有结构和构造杆件的模数、新增建造是非标准构件(再用性弱)必须低造价。
还有三部分必须增加的建造:封闭式店铺和开放式货架、入口雨棚。
封闭式店铺选择三面围合环外墙设置,减少了一个墙面的封闭,结合外立面主结构杆件的构造模数,每个铺房为4米*4米的开间和进深,封闭店铺售卖的多是干货、熟食、香料等相对大规模的店,一店一名,铺门采用的是卷帘门,卷帘门的上檐口有突出卷轴,通过角钢和木板格栅进行遮蔽防护,并贯通各店做统一高度尺寸的标识招牌。
开放式货架不同于封闭店铺一人一铺,人均规模小,开放式货架单元延米为2米,一人可占2个摊位左右,无论从视觉高度和长度上,都不可能就着货架做标示,结合大厅空间的结构柱,设置了伞状的倒置正四面锥体钢木架,既可安装市场不同分类的标牌,同时可方便安装灯具照明。
入口雨棚的增建,基于纵向模块和横向窗扇玻璃的间隔,也采用了相对最稳固又省料的四面锥结构方式。
增加建造选取低价而易得的材料:普通木材、轻型钢材、水泥板、成品角钢、阳光板,这些材料既方便安装,也利于建造。通过主动的材料控制,将具有自然感、暖色的木材设置于底部的开放货架、中部的封闭店铺檐口、上部的结构柱伞架,梳理了空间、归纳和强化了辨识,营造出场所的秩序。
元和观村党群服务中心
武当山特区在积极推动民宿经济,并对景区周边进行风貌治理。元和观村紧邻景区入口,被选为优先试点的村落,原村委会聚落要被规划改造成民宿接待示范区,村委会的新建、腾挪,成了迫切要做的工作,为了保障村民服务,如何快速建成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对村落整体调研、综合考量,建议将紧临干道、弃建已久的一处宅地征用做新村委会,此地因某项目开发曾被征用,后该项目又因缘废止已搁置五六年至今,宅地上建存有地面基座和首层结构柱,若在此基础上进行续建可极大的节省时间。废弃宅地紧邻两条重要的街道交叉口,街道办及村两委也特别同意重新征用改造起来,并希冀借此重塑街道风貌并带动荒废的村西片区。
荒废片区航拍
建构逻辑:混凝土基柱上的木造接续
留存至今的基座、首层柱阵情况:基础施工荷载是基于原计划要建设约三四层高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当地普遍的沿街建筑类型),地梁基础上铺设了一层预制混凝土板,板地面距人行道地坪抬高了1m左右(当地普遍做法),柱子距板地面高为3.2m,柱顶预留有后浇钢筋,可进行钢构件焊接。经过现场勘察,这些遗留的混凝土基柱虽裸露多年,结构的性能还是满足续建条件的,从相对稳妥的角度,考虑续建原则是:原有结构不进行任何破坏、改动,上部增建荷载应尽量小,要以有效的措施使得新建与旧有建设形成合力。
废弃的柱基
综合研判后,选择采取木结构接续建造办法,这样上部的荷载相对其他备选材料(混凝土、砌块砖、生土墙、钢材)来说更小,并可以通过装配建造的办法,相对更快速的建设完成,从建造文脉上来看,木造也相对更符合武当山地域气质。
构建过程示意图
接续建造基于如下三个阶段:
1.增补首层木柱、理顺轴网
遗留的混凝土柱阵是无序的混乱状态:南北有三跨,轴间距尺寸依次为:5.75m、2m、6.5m;东西向(北侧)柱跨有4.15m、4.25m两种间隔轴跨,东西向(南侧)柱跨则出现了2.6m、3.5m、3.6m三种间隔轴跨,这样导致了南北向(中侧)2m柱跨的柱子东西向毫无规律。续建的木质结构和混凝土性能是截然不同的,原混凝土柱阵相对于木结构是有缺失的,在(中侧)2m柱跨上进行必要的柱子增加,弥补木梁杆件跨度上的不足,也梳理了柱跨上南北侧的无规律对应,再通过木横梁与新柱阵的连接,完成了非常重要的混凝土柱基与木结构的首层融合。
2.向上生长结构
在首层梁柱的结构上接续向上生长,混凝土柱的截面尺寸是mm*mm,相对木料是非常大的截面,通过三等分的方式,以mm*mm截面的四根木柱分置四角,形成“集束柱”,这样也便于结构梁与柱的穿插衔接。将中间2m跨梁柱密集的结构强度大区域,整体抬升做屋脊,也设为天顶采光带,缓解建筑南北柱跨总进深15米的采光压力。屋脊往南北两侧设坡,北侧临街是入口,出挑做长,形成宽大屋檐区,回应武当山特有的官式建筑语境;南侧设出挑露台,可观远山、道观及主村落。
3.填充水平、垂直分隔及外围护面
结构主体完成后,进行外部围合、内部空间分隔、楼层板填置。基地周围被建筑群包裹,为了防止干扰,一层外围护墙体主要采用砌体墙封闭,以青砖与玻璃砖匀质混砌的办法,保障一定的光线;二层有不错的观景,以落地玻璃窗为主。内部空间以中间跨为界进行南北分隔,北区为公共开放区,南区为办公、大会议区,中间2m柱跨限定和强化出相对狭小、适宜的服务性空间:垂直交通、盥洗空间。为了保障北侧办事服务大厅采光,二层楼地板的北侧中部空置,使得顶光可以渗透下来;夹层由于高度的限制,主要在中间区设楼层地板,以放置资料、物品为主。
由于民宿区建设的快速推进,村委会的腾挪要求在很短的两个月时间内(设计和室内、外施工)完成,这给了设计方、施工方很大的难题。采取了三个措施:1,设计施工统筹安排:时间很短,设计和施工几乎是同时开始,根据施工先后秩序绘制图纸(以获得最高效的图纸供给),设计师全程驻场陪伴建设,能够在现场交代清楚的环节就简化图纸绘制工作,现场出现疑问即时解答不延误施工。2,装配式施工原则:可选择工厂定制的材料就不在现场加工,提前备好后序施工进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现场以安装、装配工作为主。3,尽可能杜绝非标准件:尽管现状混凝土柱阵无规律,通过各种手段梳理,让后续建设尽量统一结构杆件、构造件、门窗等尺寸规格,用工业型材尺寸反推设计、编排,减少材料的切割消耗。
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尽管还赶上武当山地区的多雨气候,最终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设计、施工、室内布置,由于时间短暂,也留下了遗憾,有些构造可以更精准一些,考虑到快速建造原则将规格统一概略了。
村里老人居多,为了方便大家,主入口区设置坡道。在西侧有巷道的区域,结合外露混凝土柱和青砖墙的凹凸关系,夹接设置木制长椅,村民忙歇时可闲坐休憩,这里也是将要设置宣传告示栏的区域,提供停靠商议的便利。
乡村的公共建筑很少,各种资源非常宝贵,通过这次建设,希望不单满足村委会办公的需要,也可以提供给村民更社区化、更开放的空间环境,去构建更亲和的人际交往、社群关系。
罗宇杰在乡村建筑里找到了更多智慧,“他们从来不会过多考虑形式、美学,一点也不装,很直接,一定是处于最直接最省钱最有利的状态。”这种简洁、直接的乡建思维让罗宇杰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投入到更多的工作领域。
“当我看到那些旧房子,经历了几百上千年,马上会有敬畏感,相比之下,人很渺小。建筑师当然希望能留下一些作品,而存在过的建筑本身也是一种呈现。”接着罗宇杰又补充到,“我可能一双鞋就愿意穿十年,一直穿下去,只要它不坏。有情感在,我希望它更经久一些。”罗宇杰生活的态度正如他对待建筑的态度,认真而长情。
光合星球——大设计服务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