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延津的铁匠铺延津融媒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3148116242762&wfr=spider&for=pc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拂去岁月的尘埃,剥离历史的瞬间,蓦然回首,发现乡村的许多艺人(编筐窝篓的,洗定张箩,铸锅箍盆,修锁配钥匙的,磨剪子镪菜刀的…),如今早已不见踪迹。一想起当年他们走街串巷,为民服务的娴熟技艺,奔波忙碌的身影,一种怆惋之感攸然而生。

那些曾经的手艺人,最终成了人们的一种怀想,久久不能抹去的记忆,乡愁在记忆中闪烁,一曲无韵的往事,正和憨厚的乡亲们一起品尝那灼光四射,叮叮当当的那座铁匠铺!

70年代初,在我人生的记忆里,老家曾经有一个铁匠铺,是十里八村唯一一个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单位,牵系农业生产的需求,千家万户的便利。

厂房是村里遗留下来的两间破房,遮雨不避风,一盘土炉,炉上有一只很大的风箱,和一尊很重的铁砧,还有什么铁锤钳子,旁边也不知从那搜集来的废铁烂钢。

当炉火烧的通红通红的时候,在师傅的操作中,捞二锤的徒弟,抡动十几磅的大锤,师傅钳夹着那发着白光的铁块放在砧上,烙铁火花四溅,汗流浃背的徒弟们,不时地喝两口老鸹爪茶(咽喉草水,治喉咙痛,苦的很)。炎炎酷热带来的无奈。

看热闹的娃儿们,吓得躲的很远唯恐溅起的火星,烧烂自己身上的小棉祆。

经师傅们亲手制作的各种农具、家具,有条不紊的掛在墙上,待用户来取。打磨过的铁锨,锄头明光发亮;淬过火的犁尖、犁弯…等,乌黑壮实。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铭记着他们制成的成品,件件都是精湛的艺术品,成就了一种美的存在,几十年过去了,还记忆犹新,不能忘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难得老支书鲁传尚(己故)慧眼识途,一个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的,生产靠货款的穷多僻野——延津县丰庄人民公社河道大队,要想村民过上好日子,不搞活市场,发展集体经济,积攒集体财富,一穷二白的面貌永远摘不掉。

刚从延津第四中学,走出校门的河道村后生鲁传尚,负着责任,承着担当,接任了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在抓好农业的基础上,深知无商不富,无工不活的道理,两眼紧紧瞄准了那个充满商机的铁匠铺,那个寄托着全村人希望的铁匠铺。

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老支书带领河道村唯有的几位“能人:鲁孟耕(业务员)、苗景元(财务主管)、姬老师和他的得力门生鲁光义,匆匆上馬,由单一的一座土炉,发展到8盘大炉,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给寂静的小乡村,带来从未有过的交响乐,四邻八村的乡亲们像赶集似地涌向这个生机勃勃的小工厂。有拾掇农家具的,甚至从他乡慕名而来要加工汽车配件和农用柴油机配件的,好不热闹。作为那时的我,没有过多的思考,现在常常想起那些人,被他们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创业精神所感动,在人生的道路上,给后人们留下了可贵的精神食粮,传承至今。

当时的工人们,思想纯朴,是没有工资的,和村民一样参加大集体的统一予算结算和分配,就是人们常说的;靠工分吃饭。

记得,随着社队企业的兴起,一盘烘炉起家的铁匠铺,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已挂上了“河道村农业机械配件厂”的招牌,扩建了算是正规的厂房,添置刨床、洗床等器械,麻雀虽小,五脏具全,老百姓的小农具毁了,师傅们很热心,立等可取,生产队的柴油机零件损了,随时可配,什么小零件螺钉螺丝帽,应有尽有,既便是没现成的,机床一转,配件下线,支援了农村、农业的发展,满足了农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从单一的修修配配,发展到后来能制造标准件:汽车档杆、柴油机配件,近销十里八乡,远销豫北半壁江山,可与同类厂家的产品媲美,记得当时新乡、辉县的用户,常把大货车开进河道村来运货。涉世不深的我,虽不知道当时经营的红利多少,但后来却了解到,当年全社办电,河道村走在前列,如果没有配件厂的依托,明亮的电灯光也不会在河道村点亮,浇地的马达声更不会唱出希望在田野上的天籁之音。

朴实的乡情在天地之间的不同地方细细勾画,总有一笔,不经意画在你的心田,再也抹不去老铁匠和徒儿们两鬓青筋暴凸,挥汗如雨的苍桑岁月。

世间有三苦:打铁、挖煤、磨豆腐。但现在渐渐被现代化的洪流冲淡。

闲聊少年狂,过后不思量,虽有宏图志,两鬓染白霜

作者:鲁兴無,延津县丰庄镇河道村人,农民,市作协会员,市杂文学会

来源:鲁兴無

总监制/吕鹏监制/马东丽

审核/申法凯高建功耿敏责任编辑/卜静随龙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24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