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观小拦山水于笔底李可染漓江胜景图

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是二十世纪最具盛名的山水画革新画家之一,其作品笔墨厚重、光影幽冥、构图饱满,是现代写实派积墨山水画集大成者。中鸿信二十五周年庆典·春拍有幸征得的此件《漓江胜景图》创作于年,适值李可染先生创作成熟期。此作品用传统“以大观小”之法的理念创作,消减远近透视差别,扩展画幅视角范围,综合平远、高远、深远三种构图法则,群山竞秀,万舸争流,以造化之自然写胸中丘壑、笔底烟霞,引人入胜。画面用笔沉稳凝重,线条生涩老辣,以墨块代替勾皴,如铁铸般雄浑坚实,仿佛身临其境,人在画图中,可谓是“李家山水”漓江题材的标准件。

李可染(-)漓江勝景

镜芯纸本设色,年作

87×56.5cm.约4.4平尺

RMB:2,,-3,,

世称漓江山水甲天下,吾曾三次往游空蒙恍如置身水晶宫中,昔年能见此景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一九七七年,可染。

李(朱文)、可染(朱文)、师牛堂(朱文)、河山如画(白文)

《近现代书画展览图录(第二届北京)》第页,中国文物艺术

品国际博览会,年10月。

“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贸易中心,

年10月

附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真迹证书。

出版物

李可染作为二十世纪举世闻名的山水画大家,在一个动荡、激变的社会历史转折时期,坚定的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经验的革命。之所以说是革命,是因为他以“用最大力量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山来”(李可染语)的可贵胆魄,用对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完成了古典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的转型。构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山水画天地——“李家山水”。

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坛,古意压倒生气,师法古人笔墨成为一时风尚,这也导致了山水画坛的衰微。李可染直面自然,直写河山,而且在写生过程中抛开了传统山石树木勾皴之法,大胆地将西方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引入传统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中,直观的表达山自然与自我心灵的契合之处。

李可染在漓江

“漓江山水”在李可染的创作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界认为,对李可染来说,“桂林山水”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井冈山”,李可染借井冈山表现崇高的主题,但漓江在李可染的创作中有着更丰富的情感表达。李可染一生五次赴桂林,一生留下了大量关于桂林漓江的作品。

尤其是年,他以一副纪念碑式的巨幅山水《阳朔胜境图》重返画坛,令评论界惊叹不已,同时也是李可染的山水画风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年春李可染与画家颜地首次赴桂林,创作了20余幅漓江山水的对景写生作品,年5月至7月,李可染带领学生至桂林写生教学,年李可染又开启了桂林漓江之行。在二级市场中,李可染的漓江题材作品有逾个上拍记录,包括春色、雨景、渔乐等内容。其中,李可染《漓江秋山》在北京传是秋拍中以万元的价格成交,创造了其漓江题材作品的拍卖纪录。

《漓江秋山》以万元的成交价创造李可染漓江题材的拍卖纪录

李可染《漓江勝景》

此幅《漓江勝景》中李可染先生题道:

“世称漓江山水甲天下,吾曾三次往游空蒙

恍如置身水晶宫中”。——李可染

说明作此画时可染先生已去漓江三次,白纸对青天,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画中之山,似石,似玉,画中之水,似琉璃,似水晶,墨苍而润,焦墨飞白,山岩光影明灭,浓墨飞溅,一派率意潇洒,淡墨似玉似烟,营造一片空灵澄净,隽永悠长。全幅看来境界开阔,近景和中景的山用墨深厚浓重,看似大刀阔斧,痛快淋漓,实则落墨与留白十分讲究,显得既苍且润,而虚实的对比,远近、光影的层次均十分精微,尤其是逆光中的树影,虚中有实,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李可染《漓江勝景》局部1

李可染漓江写生稿1

江面上的小船倒映在水面上,表现出水面的波光粼粼之态,船夫虽简单几笔勾勒出来,但动态已表现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深入的观察体会,只凭臆想是绝难做到的。

李可染《漓江勝景》题跋

画面的题跋依山势书写,将画家李可染对漓江山水的情感及创作感悟以极简约的语言总结出来:“世称漓江山水甲天下,吾曾三次往游空蒙恍如置身水晶宫中,昔年能见此景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一九七七年,可染。”大师一生沉迷于对漓江胜景的描绘,尤觉不易,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可见一斑。

李可染《漓江勝景》局部2

李可染漓江写生稿2

这幅画的构图是运用传统“以大观小法”,也就是减弱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如果真的站在江边,则看不到这么多,这么远,船也不会这么清楚。这是画胜过照片的地方,自由。漓江山水的奇秀和变化无端的四时、照暮景色兼具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之美,特别宜于拓展为大幅创作,但在有自然对象转化为画中的艺术形象时,又有很大的难度。置身清漓,眼中所见,无处不美,但在任何一个固定的角度取景,都会感到局限,与浏观所得到的心中印象相去很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2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