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人民日报发文《寒假不是用来休息的,那干嘛要放假?》,文中批驳了一篇题为《寒假不是用来休息的,而是用来反超的》的文章。
从被批判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明了地看出,其意在告诉我们寒假学生们不是用来休息的,而是利用寒假拼劲学习,努力反超,实现所谓的“超越”。
文中提到:
近年来,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多个省份也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
然而,一边是国家大力倡导减负,另一边却是“鸡汤文”拼命鼓吹加负,这样吊诡的局面正是催生学业焦虑的推手之一。不难想象,一些本想让孩子过个轻松寒假的父母,在一篇篇打满鸡血的文章轰炸下,恐怕也很难淡定。
文中还提到正是在这类毒鸡汤的蛊惑下孩子的寒假变成了:
“大年三十将家中网线拔掉”“整个寒假把自己封闭在一间小屋里学习”“大年初一鞭炮声响起时还在做题”“一天学13个小时”“从早到晚都不会离开学习桌”“走路都像小跑”……
这是典型的教育焦虑,正好戳中了广大家长内心深处最脆弱的部分,所以引发了家长的广泛共鸣。
其实家长早已是焦虑重重。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家长,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好的前途和发展,这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过度放大这种压力,杞人忧天,然后一味给孩子施压,拔苗助长,过度施肥,不仅仅给孩子带来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还会影响孩子身心发展,使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极端情况,最终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近日表示: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其家庭、家族荣耀的直接反映,也是孩子能否拥有美好未来的直接依据。这就使许多父母陷入担忧和焦虑之中:担忧培养孩子的失败,焦虑为人父母的失职。
事实确也如此。
年12月临近期末考试时,武汉一女士因为辅导孩子,与儿子发生争吵,情急之下,吞下七颗安眠药。
许女士的儿子金金(化名)今年7岁,正读二年级。平时,许女士夫妇对孩子的教育格外上心,不仅报了各类培训班、补习班,每晚还轮流给孩子辅导作业。近日,金金即将迎来期末考试,许女士也越来越焦虑。
一天晚上,许女士辅导孩子做数学题,前前后后讲了大半个小时,金金仍然表示自己不会做。许女士越来越焦躁,忍不住对孩子发了脾气,没想到,儿子和妈妈吵了起来。回到卧室后,怄着气的许女士,竟然拿起平时偶尔服用的安眠药,一口气吞下7颗。
谁是教育焦虑的推波助澜者?
一是一些教育机构。
五花八门的教育广告铺天盖地,虎妈、狼爸话题不断,家长们焦虑:我的孩子一定不能输,一定要比我强。
各教育机构为了占领更大市场获取更多更大利益,有意无意夸大宣传,贩卖焦虑,让家长感到人人自危,好像不补课孩子就无力回天。
在贩卖焦虑的同时,夸大补课效果,给家长和学生造成很多错觉,实质上存在很多猫腻,其最终目的是让家长乖乖掏腰包,为孩子成长买单。
二是一些毒鸡汤。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一样。看上去正能量满满,充满了励志精神。
但给家长、给学生带去的是什么?本来广大家长、莘莘学子,早已身心俱疲,寒假终于到了,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稍作休息,作一调整,以迎接下学期的激烈竞争,理应如此。
一张一弛,张弛有度,这是基本的规律,但是这样的文章铺天盖地,本就忧虑忡忡的广大家长的神经再次被灼伤,拉着、推着、赶着甚至逼着自己的孩子加入到寒假学习的潮流中去。
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做?
在人民日报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到:
我们为个人的奋斗拼搏点赞,但更应尊重成长的多元价值。我们最害怕的,恰恰是“好学生从不过寒假”这样的刻板印象;我们最担忧的,是学习的海洋变成一个巨大的染缸,五彩斑斓的孩子跳进去,清一色的“学习机器”走出来。
在现在多元的社会里,人才标准早已不再是单一的模式。
而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还在按照惯性思维,单纯地按一个标准来要求、评判、造就人才。
情况本来千差万别,人本就各有千秋,如果我们依然用一把尺子当做标尺,像工厂制造标准件一样用一个模具来塑造人才,其最终“学习的海洋变成一个巨大的染缸,五彩斑斓的孩子跳进去,清一色的‘学习机器’走出来。”
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
给孩子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学习应该张弛有度,寒假期间让孩子适当放松放松,开阔一下孩子的视野,不要让孩子把目光仅仅盯在学习上。
转变观念,拓宽孩子成才的道路。
孩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定位,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因人而异,扬长避短,为孩子成才找到合适的道路,而不是随波逐流,为世俗所左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最终被挤落独木桥。
当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与其用“一个寒假反超几人”将孩子逼回书桌,不如和孩子一起好好过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