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写作打卡精选了不起的碎碎念你看十年

·5·

去年看到的最好的电影,是《春江水暖》。足够实在,小巧,平易近人。

主题曲里有一句——“叹此生别离”。

长大在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幸福感剥离的过程,责任越来越大,付出越来越多,分崩离析,形单影只,不可避免地悲观宿命。小时候外界的种种几乎是与你无关的,不必成为“养家之人”,不必苦求“何以家为”,任凭98年的洪水滔天和03年的非典压境,都与我无所事事。再后面,就感觉到了大事件中的小人物感。

06年初一的同学邵,我们一起参加演讲比赛,而后她一路过关斩将,成功拿到分给县里的一个名额。有幸提前锁定一枚08年奥运会的现场观演票。然后她飘了,成绩一路直线下滑,谈情说爱,文笔依然秀丽。奥运会当夜,班主任一反常态地免去我们的晚自习,让我们回家观看奥运会,那时候我们好多人居然想着会不会从电视里看到邵同学。

08年大地震,我县5.4级,有生以来体验过的最强震感,以至于现在想来,都觉得自然随即地选择了一块地方锤了下去,我们还活着的原因只是因为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随机性比较大。我现在还记得,向南默哀闭目默哀三分钟的时候,有女生在一片黑暗中啜泣。像隔壁班一个正常放学的女孩被大卡车碾破了肠肚一样,随机又不行。

貌似是10年,猪流感盛行,早自习多了一个项目,挨个测体温。像极了非典时期煮醋和喝板蓝根,像极了新冠时期的戴口罩和出示健康吗。——一场灾难带给人的生活改变,小孩子可以懵懵懂懂,大人则退无可退。

当13年天色变得焦黄,连呼吸都变得困难,恶心想吐的时候,确实第一次感觉到了空气污染对生命的影响。当重庆公交坠江类似的事频发的时候,似乎真的有所改变,不会对不对的行为完全熟视无睹,似乎也是在那年鼓起勇气给躺尸路边的醉汉打了人生第一次。

只是,人们很容易忘记。

现在的人也不怎么会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对当年的事情铭记在心,《团长》里深谙官场的老油条说过的唯一一句人话就是:再过二三十年,我们在这里做过什么,又有谁会记得呢?我想,能够做到节约粮食便是对袁隆平的最好纪念。

不可避免的一种悲观就是,在这个时代礼坏乐崩。最聪明的一帮人扎根于金融嗜血的勾当,最有才智的一群人僵硬地倒在房价面前,我们的工厂在生产自己不敢吃的食物卖给别人,然后拿着赚来的钱再任由其它领域的猎手剥夺,玩一个击鼓传花的递进游戏。

最可怕的一种现实情况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以及建立在资本话语体系下的人性解构:需要的时候满脸堆笑,一旦交易完成,便不想再与此人有任何的联系。全部的关系基于充满功利的各取所需,尽可能把最纯粹的人本情怀压制到最低。

国庆的时候,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大致意思就是人们还是很容易被国家的很多宏大叙事所感染,能感觉到热情满溢地包裹着每一个人,但又会就觉得自己被忽视和抛弃,举步维艰,似乎又寻觅不到社会进步的果实在何处。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只是人性的丑陋本质如此。

此刻洪灾仍在继续,余生还会遇见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灾难,有时是天灾,有时是人祸,有时是人祸归结为天灾。浮生若梦。

.7.:40

·6·

我知道我会厌倦,只是没想到厌倦会来得这么快。

可能是因为本质上就不喜欢这件事,就像我不会厌倦直立行走,不会厌倦哈哈大笑。是不是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喜欢某种食物是因为大脑和胃有强烈需求,不喜欢是因为你的基因不需要那玩意儿。不被需要,所以弃如敝履。

搁以前,对城市的细节充满了探索欲望。现在好像哪里都去过了,即便出现还不错的展览,想想大热天还是不免心生退却。

06年小学毕业,当时想,一个美好的班集体能一直呆在一块儿该有多好。后来,即便不大的小县城,大家也会交叉在隔壁班级,拥抱了新的团体,告别了过去的话语基调。

我反复告诉自己,友情这玩意儿特别需要患难基础,脱离了共同经历,就成了无水之木。特别是天各一方的朋友,渐行渐远是肉眼可见的趋势,像宇宙大爆炸后星系远离一样几不可逆,像东流逝水只能目送远去。即便如此,自我还是可以做一点事,尽管微不足道。

目前的工作差旅比较多,好处就在于天南海北的朋友有时可以就近相聚一下。不过仅仅是见个面聊个天吃个饭,也就是极限了,各自忙碌是这个年纪的主旋律。

当我回想过去,最有趣的瞬间就是和最好的朋友跋山涉水,晚上通宵畅聊。或是一醉方休,各谈心事。曾经跟朋友说,我明白关系的变淡再正常不过,不过我还是想尽量延缓一下,如果不得不告别,我不希望自己是那个抽刀断水的人。这种想法真是天真得可以。

另一方面是自己挑剔,尤其是和一些人呆久了,知根知底,权衡之下,远离为宜。越是在一个长期的尺度下,越能权衡一段关系的利弊。况且,其实人一辈子只需要个位数的好朋友的,再说,个体永远都是孤独的,要想向上生长,只能自我滋养。

见识的人越来越多了,其实很有意思。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生长于千差万别的环境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金赛做了几千个小动物标本,每个都有肉眼可见的微小差别;

天底下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细想下来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世界。但,人和人又是相似的,尤其是在工业化时代培育出来的近乎标准件的个体,是可以做相当程度上的群体区分。见的人多了,有时候稍微聊两句,看看神色姿态,就大致明白了他可以算作是哪种人。

那么结论显而易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不重要的人,简单归类,随机应对,重要的人,发现他的细枝末节,真诚共处。

有一天看着夕阳晚霞入神,想起“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跨越千年时光,仿佛看到了同样的一片天空。我背过很多诗,大多数时候是用于考试,后来几乎都忘诸脑后。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瞬间,触景生情,看诗便是诗,它不再只是文字组合和填空考题,而是一段故事,一种思绪。“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算是一句。过半,还未出游过。是否有幸,江山故人。

.7.:42

·7·

一直都很想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还有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可是迟迟不动身体。

就像标记了很多想看的电影,可是闲下来的时候仍想不起来看,哪怕缓存了一些静静地躺在平板里,也缺乏打开的勇气、欲望和兴趣。

因为挑剔,总是期待眼下要做的这件事,能充分符合当时心情,恰如其分地填补精神缺口。小到随机播放的一首歌,既希望它是听过的老歌,有熟悉的感觉,又希望距离上次听间隔了刚刚好的距离,记忆能够重新唤醒,感染力仍然充沛。

(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收藏的视频并不会老拿出来看,而是当特别想到它的时候翻出来回味一下)大到一部电影、一次旅行、周末安排,我都不厌其烦地奢望能够尽可能地带来新意,收获满满,最好会成为深刻得不得了的记忆。

所以贪心,寒来暑往,冬暖夏凉,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一过程:得不到时便痛苦,得到时会无聊。或者是另一种表现:刚把握住一种生活习惯的良性循环,但维持不久。越是在这种时候,就越觉得如果真的在根本上有所改变,那就受益无穷。恶习难改,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回报才显著丰厚。当然,道理谁都懂得。

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调,时间一长,都会落定成自己的专属行事风格。退一万步讲,我不足以好到每天可以维持半小时的阅读,但也不会差到一个月什么也不看,在这个粗犷的区间里,保持着我应有的一个尺度。《七武士》里讲得也是这样的道理,驭民之策就是让你不至于饿死,但又维持一个吃不饱的状态,这样的管理最为稳定,只是要苦一苦百姓。

一个人做着普通的工作,职场里也各种问题,生活压力不小,收入不高,不能高居庙堂,但也不至于缺衣少食,这样的生活状态最合适的形容就是,平凡。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