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更,豆瓣9分,养心殿里藏了什么秘密

白癜风的前期症状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224/4342820.html

你家住着舒服吗?有甲醛、辐射超标的问题吗,受到过病菌和小虫子的困扰吗?一百多年前人们的家居家装什么样?用了什么建筑装修材料从而保证了住得健康又舒适?很多朋友肯定都想知道。这样的老屋能完好保存到现在,基本上都成了“文物”,普通人很难接触到。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故宫新事》,其中第四集《养心殿里的秘密》就能满足你的好奇心,让你近距离了解几百年前的人住宿起居的家是什么样的。

你肯定又有疑问了:皇帝的家是全天下最好的,我的家哪能跟他比?只有看看的份儿了。其实这是个认识误区,古代建筑装修,居家装饰与现代的最大差别是“理念”而不是“材质”。

现在人们多数住的是钢筋水泥铸成的楼房,室内装修用的多是人工合成材料,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拼接施工。而古人住的多是土木结构的房子,用的多数是绿色环保的物料,手工制作为主。所以古时建房成本高,效率低,房子要传子传孙,供几代人使用。而子孙一般只管修缮,很少推倒重建。从节约资源和有益身体健康方面,古人完胜现代人。

《养心殿里的秘密》从大殿主体结构的修缮到室内装修,居家用品的修复,拍摄细致详实,讲解专业生动,通俗易懂。让人充分了解了古人在建筑方面的高超工艺,和选材用料方面崇尚自然环保,居住环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本次修复也遵从古法,不用起重,吊车等现代化建筑设备,采用“搭材作”的传统技艺,搭建脚手架并融合现代化防火材料让修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居住理念是:五行合谐,使用的物品和所处环境得与人“相生”而不是“相克”。以前的房屋,多用原木搭建主体也是因为五行中“木”属东方,青色,主生发,与人的“血肉之躯相生”。而木质材料取材广泛,无非是皇家用贵重奢华的楠木,檀木,普通百姓用经济实惠的杨木,松木。皇家雕梁画栋,农家自然本色。

古时林木繁茂,取材方便,广泛使用木材建房,符合国情民情。还可以爷爷种树,儿孙用,现在一些农村建房,所用木料还是上辈留下的。相比欧洲中世纪有一定历史沉淀的国家,皇室和贵族修建的古堡像防御工事,或者用冰冷的石块堆砌成宫殿,这样的房子住着可就没那么舒服了。中国的古建更接地气,更宜居。

在养心殿的修缮中“木作”“瓦作”“油作”工作量很大,也让人看到传统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精湛、严苛、规范。为了传承这门手艺,故宫专门成立了工匠培训机构,让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得以延续并发扬。

清宫造办处的八大作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还有“土作”“石作”“画作”“裱糊作”。本次研究性修复,基本上都用到了。传统技艺,结合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尽量保留文物历史信息基础上,让旧物换新颜,还原了主人日常生活时的样子。

百年来养心殿才等到本次全面细致的整修,片中数次提到这次修缮要为下一个百年做好基础。所以正式动工前,故宫博物院的老师们花费了两年时间,对养心殿建筑群及其内部陈列文物进行了“望闻问切”,光梳理总结的历史档案资料和现场调研总结就汇编成二百余万字的“病例”与“治疗方案”,

经过前期勘测、病害问诊、修复实验等步骤

以便尽量减少对古建的扰动和精准修复。

这种文化传承的意识,为后人留下宝贵经验的思想,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进步的根源。

每一年所做的重要工作都拍摄成一部纪录片,既是工作总结,又是故宫人珍贵的历史纪念。这也是《故宫新事》每年只更新一集的原因。在人心浮躁,各行业都追求功利的现代,只有故宫有这样的底气和底蕴,让人们跟着自己的节奏去重新认识历史、品味文化。

养心殿修复工程首先是个精细活,原来的东西在哪,修完后都要放归原位,如果一块小瓦片,一个小构件放错了,恐怕都难以呈现原貌。

大家看殿顶的琉璃瓦金灿灿的,尽显皇家气派。但块瓦件都要取下,把残破的修好,再全部盖回房顶,工作量大不说,就是熟练的工匠也要编号拍照,才能保证不放错位置。而烧造琉璃瓦全部使用传统工艺,连工具都是匠人们用天然材料自己制作的,烧成的瓦件,件件可称为艺术品,不是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上能制造出来的。

大木梁架构件,本着“最小干预”的原则,修补墩接,保留原来主体,旧的能修,绝不换新的。有人会觉得,这样太麻烦,有必要吗?据说基辛格访华时,参观天坛,说过一句话:以美国的国力,造十个天坛不成问题,但我们永远无法复制天坛里生长了八九百年的柏树。这也许是最好的回答。尊重历史,敬畏文物,这是大智慧,也是故宫人一直秉承的。

为修好的木构件“穿上衣服”,做最后一道保护,是油作和画作共同完成的工作。所用材料也是矿物质和植物等天然原料,既保证颜色持久,也能防虫防腐。油作有道工序叫“磨细钻生”,需要工匠师傅们用手中的一小片砂纸耐心打磨数天,直到将整座建筑群中所有红油覆盖的部分打磨完成。此外有些原料稀缺,即使皇家也不随便浪费,一些残破的古建筑物料会加工之后再利用,以新的形貌继续坚守古建筑的下一个百年。

这次养心殿修复工程还发现了不少个“第一次”,也开创了不少研究性修复的第一次。在传承古代技艺的同时,大胆尝试,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

养心殿作为从雍正皇帝开始,八代帝王的寝宫和日常办公场所,怎么解决冬天取暖问题?除了政事,在这个宫殿里后宫娱乐生活是怎样的?件可移动文物,在修整期间去哪了?这些问题在《故宫新事》里已有了答案,而这个答案让喜爱故宫博物院的“粉丝们”(姑且简称“宫粉”)足足盼了四年。

在本文开头的疑问,读到这儿,想必很多人已经解惑了。我们无法复制皇家的奢华,但我们可以接纳古人自然环保的理念,不浪费资源,过低碳环保的家居生活。

养心殿什么时候对外开放?修完之后是什么样?还有哪些考古新发现,新惊喜?这些只能等到今年,纪录片的最后一集给出答案。(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5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