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了我这二十年

梅君

已然是11月中旬。时钟的脚步一丝不苟、滴滴嗒嗒,终于迎来了倒计时。

这些日子,整个办公室里暗流涌动,弥漫着焦灼的气氛。随着新技术、新形势的发展,俨然沦为落后产能的单位要进行深度整合,人员全部分流。靴子落地,传了许久的小道消息终于有了实锤,接下来,便是择岗再就业。

部门开会时,当听到年轻的小主任说,要站好最后一班岗,陪伴我们的“衣食父母”最后一程时,心里十分酸楚。

从20多年前像黑马一般在这个城市横空出世,到如今在众多新媒体冲击下,步履蹒跚地走到终点,一份报纸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心里莫名涌动着一股悲壮。

从风华正茂的青葱少年到如今阅尽世事的年过半百,20多年,这是一个报纸的一生,也是我们为之奋斗、最美好青春的见证啊。

和这份报纸结缘纯属偶然。

刚毕业时,在亲戚帮助下,本来是去一家药企编内部的行业报。等待报到的日子有些无聊,便应聘去了另一家青年类报纸,做编辑记者。虽然在这里才待了半年,但有幸遇到像大哥一样亲切的刘老师,还遇到很多大咖级人物,如著名画家李老师、作家常老师、散文家鲁老师等,以及多年后辞职创下动漫王国的王老师,后来成为另一家都市报和网站总编的朱老师……

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渺小如我,竟曾经和这么多大人物共事过,感慨这么多年,我又蹉跎了多少时光,时至今日仍碌碌无为……

在青年报干了几个月后,该到那家药企报到了。可是天不留人人自留,那家药企就在我报到的前一天,职工宿舍着火,报到得延期了。其实,几个月来,我感觉自己还是更喜欢报社工作,便问药企人事,能不能光在这里把户口落下,一到就业季就人满为患的他们当然巴不得少一张嘴吃饭,便说“行”,于是,落下户口后,我又回到青年报。经过这一番波折,新闻专业毕业的我想,也许天生就该吃新闻这碗饭吧。

当时,是报业发展的黄金期,几家刚创立的都市报很吃香,我现在所在的这家报纸刚创刊第二年,势头正猛,是都市报业圈的一匹黑马,许多新闻人心向往之。渺小如我也不例外,也想跳槽到一个更好更广阔的平台。

已然是九八年底了,记得那时手机还没普及,大家人手一块BB机。有一天傍晚快下班时,我来到八一立交桥附近的移动营业厅打公用电话,先是通过查询了市里一家都市报总编室的电话,拨过去,没人接,可能人家下班了。接着又用查了我所在这家报纸总编室的电话,当时是李主任接的电话,电话一接通,我倒吓了一跳,有些结巴地说明了来意,没想到,电话那头的李主任说,“总编室刚好新开了一个参考消息的版面,缺人,你明天来试试吧。”

我欣喜若狂,第二天下午,如约去了那家报社,面试我的那位老总,用口音很重的威海话问了我几个问题,虽然他很和气,但有些紧张拘谨的我,回答有点语无伦次。后来李主任告诉我,老总面试的结论是“有点缺乏条理”。但,还是被录用了,从此,便与夜班打起了交道。

20多年过去了,当年总是笑咪咪的那位老总也退居二线了,休班时,我常去千佛山,沿着盘山路健走,多次不期然地遇到他,小腰板直挺挺的,走得飞快,远远就能认出来,用浓重的威海腔打个招呼,“今天没上夜班呀?”很亲切、很温暖。20年弹指一挥间,老总老了,我也步入中年,不知道此时的他,还能否想起当初他面试的那个自卑的女孩。

那时是都市报发展的黄金期,犹如百鸟朝凤般汇聚了大批人才。几天后去报社报到,才发现新录用的不光是我,得有二三十个,挤满了会议室,当时的几位总编,个个都器宇轩昂、学富五车,真让人有高山仰止的感觉,让每个新职员都觉得踏实有盼头。

刚到报社,我负责的版面是参考消息,当时互联网并不发达,总编室里只有一台电脑,国内、国际、省内新闻的编辑,只能轮流使用一两个小时,从网上找稿子。所以,更多的新闻都得从各地报纸上找。大家戏称编辑工作就是“剪刀糨糊剪剪贴贴”,把好看的新闻剪下来,贴在稿纸上,删删改改,然后送到印刷厂,让打字员把字打出来,再由组版员组版,程序十分繁琐,现在想来真是“小米加步枪”的阶段,与现在现代化的办公条件相比,恍若隔世。

不过,当时虽然都是手写稿,不如现在无纸化办公便捷,但从上到下,从记者编辑到主任、值班总编,都各司其职、守土有责,记者将草稿认真誊写在稿纸上,编辑先改一遍,交到主任那里,主任又逐句逐字改,甚至亲自动手调整结构。到了值班总编那里,总编也是逐句逐字改,有时连标题、头条倒头条都给指定好了。步步把关之下,那时当个编辑,相对来说挺省心。所以,现在做编辑久了,有时面对一些逻辑混乱、不知所云的稿件,真的很怀念曾经那个虽刀耕笔种但勤勉敬业的时代。

从九八年到现在,20多年来,几乎一直当着夜班编辑,近个日日夜夜,一直陪着这份报纸,每天像绣花、种田一样,精心伺弄着每一个版面,这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是我的衣食父母,更是体现自身价值、社会归属的一个载体。以前,每当别人问你在哪里工作时,我都会自豪地说,在报社,然后很享受他们那羡慕和尊重的目光。

都说著作等身,后来,当我去一家高职学校兼职当编辑学老师时,面对那些满脸胶原蛋白、花儿一般娇嫩的学生自豪地说,20年编过的报纸,如果一张张摞起来,得有好几个你们高时,他们那不可思议的目光,让我真切地感觉,我与这些生活在电脑手机时代、很少接触报纸的孩子来说,那如天堑般深深的、难以逾越的代沟……心里难免会涌上一股伤感,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但长江后浪推前浪,科技的脚步一日千里,这不就是社会的进步吗?

20年前,用个BB机、小灵通,都觉得是高科技,而现在,智能手机又更迭了不知几代。如今5G时代正大踏步走来,谁能想象又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呢?我们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放下恐慌、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吧。

虽然现在做编辑已是得心应手,但在长达20年的从业生涯中,也是大错小错不断。犯的最大错误是,刚工作时不知轻重,发了一篇禁发稿。记得有一年新疆某地有辆车着火,造成了伤亡。下午开编前会时,有主任口头传达了不报道此事的通知。

不过,晚上找稿时,我看到不少权威媒体都对此事做了报道,觉得那么多报纸都报了,应该没啥问题吧,便仍选取了这篇稿件。当然心里还是有道弦的,便请示了当时的值班编委魏总,他没表示反对。稿子上版后,我还是有点不踏实,签样时,再次请示了魏总,问没事吧?魏总点点头,说没事。没想到,我这自作主张、不听招呼的行为,引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稿件见报后,领导高度重视和恼火,要求写检查。

记得当天的编前会,首先是批评会,我又羞又怕,低着头不知所措,很想变只小老鼠钻到地洞里,心里很惶恐,不知道领导会怎么处置我,会不会开除?

没想到,魏总却把一切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面对总编,亲自做检讨,说当时编辑已经几次请示,是自己政治觉悟不高、把关不严、没听招呼,此事与编辑无关……自以为就要砸到头上的暴风骤雨,就这样在魏总的保护下,消弥于无形,而魏总据说在此后的大会小会上,又做了好几次检讨……

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教训,作为新闻工作者,到底什么是把关、什么是听招呼、什么是政治站位,新闻禁令是道红线,坚决不能碰。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此后,虽然工作中百般仔细,仍然出过数字错、文字错甚至标题错,但在大的方向把关上,再也没出过错。

虽然20年过去,魏总也早已不再从事新闻工作,甚至很少听闻他的消息,但我心里却一直记着他,敬重他不推诿责任、保护小兵的领导风范。也记得他年轻时意气风发、走路都会吹口哨哼小曲、洒脱随意的样子……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虽然只是一个小编辑,但20年来,几乎发生过的每一件大事都参与报道过。进报社参与报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年5月,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美军导弹袭击,造成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不幸牺牲,同时炸伤数十人……这一惊天惨案让所有国人同仇敌忾。编辑平时都是上夜班,但那天一大早,报社就通知全员提前上岗,整个编辑部犹如战前状态,制定报道计划、分派采访、搜集稿件、分配版面,紧张而有序。

通过这次事件的报道,我有点明白了老师所说的“倚马可待”“铁肩担道义”等词的含义,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力量和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实战体验,是学校和书本里学不来的。

此后,北京申奥成功、美国事件、汶川大地震等等,几乎所有国内外大事,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报道者,我也自豪于自己作为编辑,名字印在报纸上,当时当地与这些历史大事同在。

有人问我,同样的工作干了这么多年,烦不烦?还能找得到成就感吗?对我来说,喜欢并能胜任一份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而且,虽然貌似每天干的活儿都一样,但,毕竟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每天面对的稿件是不同的,事件是不同的,对不同稿子的处理也是不同的,对版面的定位、设计风格也是常改常新的,我更愿把一堆稿件当成积木,不同人有不同的搭法,而如何高质量拼装却是考验功力的。

所以,虽然在编辑岗上几乎没挪过窝,但我从来不曾感到枯燥无聊,毕竟,有多大本事干多大活,既然别的干不来,把手头工作做好,不也是小小的成功吗?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年来,身边的同事来了又走,走马灯似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在一起共事的日子,短的几个月、中的几年、长的十几年二十几年,长相不同脾性不同,有的古灵精怪有的稳重内敛,虽然与大多数人言少交浅,但他们是我一路走来,沿途最美的风景。虽然之后不少人散落天涯,但都打着同一个标签,曾经我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无论相隔多久,只要一见面,那熟络的感觉不请自来。

还记得同事们一起到小张同学家里温锅,每个人都做一道拿手菜,大家聚在一起言笑晏晏、大快朵颐,笑话谁的菜咸了淡了糊了,真的就像一家人……还记得,一天晚上,上夜班的女同事小明突然肚子疼,腰都直不起来,瘦弱的小张挺身而出“英雄救美”,医院跑……后来,小张同学离职去了北京,开始了另一段对他而言堪称传奇的人生。但无论际遇如何,午夜梦回,回首过往,他应该也会想起这一个个温暖瞬间吧。

还记得虽然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仍流传着他传奇和段子、大家经常调侃他去母校寻找“艳遇”的祝哥;记得梦寐以求出国、最后得偿所愿、活出完全不一样人生的小宋、小鹿……记得篮球打得超好,既是同学又是同事的小羽,如今他在广东从事传统文化推介,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俨然成了十足的文化人……

很多同事离开了就再没见过,少数几个人,偶尔在朋友圈晒晒生活日常,还能了解一星半点的信息。

人生的路千万条,曾经我们都在同一条跑道上,但后来,很多人都跑向了另外的方向,开启了新的航道,也描绘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在我心里,还珍存着他们年轻时最意气风发的样子,保留着那些个温暖的记忆的碎片……

而现在,身边更多的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同事,看着风华正茂、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们,就仿佛看到了昨天的我们。而一起并肩奋斗、同熬二十几年的老同事越来越少。如今,离别的日子也近在眼前,老同事们也即将各奔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得重整行装,打点精神,奔赴新的未知、重启新的征途……

家和单位,两点一线,不过七八里地,就这七八里,来来去去、春去寒来,走了20多年,沿途店铺,也换了一茬又茬。《未来简史》中有句话很有道理,“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而面对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放下消极和悲观,以不变迎万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好好成长自己,坦然接受、适应、迎接并迎对挑战吧,或许,改变的未来,并非洪水猛兽那么可怕,更可能带来的是绝地重生和新生……

对个人如此,对顺应大势、与时俱进、积极变革的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吧……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

晴时有风阴有时雨

争不过朝夕又念着往昔

偷走了青丝却留住一个你

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

好的坏的都是风景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