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中国双碳标准化体系建设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标准体系,很难想象在碳减排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质量和效率。放眼国际,中国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和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积极开展国家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应用、标准的国际化等工作,尽快建立一套标准管理机制,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如期实现,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充分认识重要性探索“双碳”高效标准实施机制

标准的核心要义是规范和统一,其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要充分全面地认识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现实意义。积极探索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高效的标准实施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在实际进行节能减排过程中做到有规可循,实现可认证、可测量。

标准是推进“双碳”目标稳步实现的支撑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建设事关“”碳目标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十四五”规划、《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中对推动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为推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从宏观上讲,标准事关碳达峰、碳中和事业的发展全局;从微观上讲,标准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标准化建设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标准是低碳节能设备升级生产的依据

整体而言,进行低碳减排的路径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升级更新现有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降低能耗和排放。二是重新设计生产更加高效的节能减排设备,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规范、统一在生产环节中的设备标准以及在应用环节中的参数设置,让各主体在进行节能减排过程中做到标准统一,同时也能让政府在碳审计和碳计量方面做到统一高效。

标准是国际气候政治博弈的重要筹码

标准制定权是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次全球气候治理大会,标准的制定已俨然成为气候政治博弈的重要筹码。为争取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国际出口权和国际使用权,世界大国都在积极推广本国的技术标准。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碳排放国,不仅要有国内统一的标准体系,更要有国际性的标准体系,这样可以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事业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

从国际实践惯例和国家出台的政策部署可以看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能源领域的节能与能耗标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标准、温室气体管理中碳捕集、运输与封存标准、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绿色金融标准五个方面。每个方面既包含硬件的设计技术标准,同时也包括软件的组织实施规则。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纵深推进和整体形势的变化,上述五个方面出现现有标准体系覆盖范围不足、技术参数滞后、实施效率较低以及国际水准不高等短板。要客观认识当前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建设的短板和不足,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提质增效。

做好标准顶层规划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加快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早日建立指导意义强、可动态调整的标准化体系,保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走样、不超时。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顶层设计

当前,关于碳减排领域的相关标准有很多,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公司标准。这些标准是不同部门牵头制定的,在具体流程、技术参数和实施路径上有所不同,需要国家层面系统统筹设计。今年2月1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成立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的通知》,标准化总体组主要负责提出中国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体系建议。这只是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体系的开端,后期还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不断实现标准制定工作的统一协调。

目前,英国、瑞典等6个国家已将碳中和列入实质性立法,今后中国也要加快推动碳中和的立法工作,解决环境类法规、资源类法规、能源类法规在碳减排过程中适用条款相冲突的问题,并填补它们之间出现的空白。

扩大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覆盖深度与广度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长期任务,低碳减排标准涉及到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大到国家能源生产工程建设,小到个人生活。据初步统计,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相关国家标准余项、行业标准余项、地方标准余项、团体标准余项。但就当前阶段而言,这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实施覆盖深度与广度还远远不够,与国际标准相比还有差距。研究发现,在能源管理领域,现有的能源管理相关标准远不能满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需求。在绿色节能领域,单位能耗、生产设备节能效率以及建筑工程标准的节能降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亟需按照最新标准更新升级。有关碳捕获与碳封存等低碳技术与设备,碳汇相关标准仍处于正在制定或未启动状态。

探索高效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实施机制

由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实施效果不明显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根源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制定和实施涉及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各的标准,无形中形成“标准孤岛”,这为有效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应用标准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今后,应统筹协调行政主管单位、团体、企业之间的标准制定工作,建立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信息平台,加强标准的检索与更新。消除“标准孤岛”,统一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的应用与匹配。建立立体化的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实施体系,增强国家强制标准的实施力度和韧性。

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发达国家依靠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先发优势,在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源和节能管理、温室气体管理等领域抢占标准高地,在相关产业链和技术设备市场占据优势。从ISO和IEC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各国秘书处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来看,中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中国在碳排放的核查核算标准上竞争力不足。从节能降碳设备的技术水平来看,中国发展新能源和进行能源节能管理时,许多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依赖进口。

因此,今后要加强全球和地区之间的新能源发展、能源管理以及温室气体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制定合作,提升低碳减排技术标准的科技和创新水平,增强中国制定国际标准的能力,加大国内标准走向国际的推广与宣传力度,为助力实现世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文/盘古智库研究员牛站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65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