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八大山人芦雁图
水墨纸本立轴
.5×48cm
RMB:6,,-8,,
八大山人(白)、十得(朱)、真赏(朱)
三印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页·朱耷40、18、35印吻合
(张大千)国破家亡未忍言,南昌故郡此王孙。无端哭笑知何意,笔底招来先帝魂。山人画上往往作花押或,人多不识,盖三月十九思宗殉国日也。此失群屏风虽无款识,望可知为真本也。乙酉冬日,大千居士。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朱耷八大山人芦雁轴。钤印:王季迁印(白)
周氏怀民鉴藏(朱)、微云(朱)、曾归竹里馆(白)、王季迁氏审定真迹(朱)
1.《八大石涛书画集》图8,台湾“中华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印行,年版。
2.《颜氏家训名句》第45页,谢小庚编译,天地出版社,年。
3.《王季迁藏中国历代名画(下卷)》,图二六一,第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年11月。
4.《王季迁藏画集·3别册》第83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5.《中国书画鉴定纲要》,第页,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系列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年4月。
1.周怀民、张大千、王季迁递藏。
2.徐邦达另纸题跋:“八大山人《芦雁轴》纸本真迹。无款,有二印。徐邦达。”(信息摘自网络)
1.张大千(-),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现代书画大师。精鉴定,富收藏。
2.王季迁(-),又名季铨,字选青,别署己千。苏州人。师吴湖帆,善书画,精鉴定。收藏之富,为华人魁首。
3.周怀民(-),曾名仁。无锡人。擅山水。精鉴赏,富收藏。著有《周怀民藏画集》等。
遗民情感,是贯穿八大山人重要作品的永恒主题。近六十年不灭的故国情怀,直接影响他的艺术道路和风格。然而,这份情感至暮年略有改变,于愤恨、孤独及凄凉之间,添增一份趋于恬静安宁、企求稳定之意,此时好作大幅立轴,以浓涂大抹,泄胸中之气,寥寥数笔,皆有其意,情感深邃,余味不尽,题材多有鹤、芦雁、鸳鸯等文人野趣,虽因卖画及交往需求,常有构图相似或相同之作,却同时强化其绘画造型之特色。
本幅《芦雁图》即为此例,构图分层明确而厚实,得天然之趣,画中一枝芦苇出于山崖,山石以蓄水适中的粗笔辅以淡墨勾勒出岸上坡石的边缘轮廓,石上的青苔以卧笔横锋点染,体现出石块的丰富肌理,纵横随意中不失章法。其苔点与芦雁身上的墨点在笔法上形成呼应,令全幅深得酣畅淋漓之趣。两只芦雁则蹲坐危之上,与山石融为一体,居危而安,反映画家心境。其画法与上海博物馆藏八大山人《芦雁图》如出一辙。造型准确严谨,动、静的体态表现得出神入化。背部的羽毛是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点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细密的质感和厚重的量感。芦雁一作青眼,瞳仁明亮,背倚山石,好似独坐庭中,静待归人;一作白眼,弓背曲颈,昂首高望,嘴微微张开,鸣声欲出耳目,好似要将家国之恨高喊出来。正如本作的鉴藏者,八大山人的隔代知音张大千在绫边的题跋所说:“国破家亡未忍言,南昌故郡此王孙。无端哭笑知何意,笔底招来先帝魂。”
故宫博物院藏八大山人《芦雁图》
八大山人晚年所作诸多芦雁图,创造了一种所谓的“中断”结构,即物象布置在上下或对角,中间空白处则伸出一杆树枝、芦草或荷叶,称为“线性”,成为地面与天空的分界线,形成上下两个空间。这种“中断”结构使人产生咫尺千里之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或忽近忽远的幻觉。这无疑也是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藉以传达画家难以团圆的惆怅情愫,虽然较之早、中期要含蓄得多。
香港苏富比年春八大山人《芙蓉芦雁》图
成交价.5万港币
根据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的研究,这件作品实乃失群之大屏也。他说:此作“可谓八大山人晚年作品的标准件之一,是他芦雁之类作品的优秀之作,本为张大千所藏,后为王季迁所得。作品大体作于年前后,可以肯定是晚期作品,因为有“十得”、“真赏”的印章。三枚印章(包括“八大山人”印),经核对,与八大存世真迹相合。芦雁、山体、一枝倒挂的芦花等,还有空间的特点,都体现出八大的风格特点。山石的直皴,芦雁的造型,最见八大风采。这件作品非张大千所仿,当为八大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