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工业中的全球性分工

引言

集成化的多媒体个人电脑网络和数字电视的新世界产生于美国并受美国公司控制。然而该新多媒体世界的硬件组件均来自其他东亚生产厂家。

美国的个人电脑生产厂家,如康柏、IBM、惠普、德尔公司的商标虽然控制着世界个人电脑市场,却只是组装和销售公司。它们设计个人电脑的结构,从供应商那里购买必要的部件并将其组装在一起,它们最重要的工作是销售和售后服务。

在一台个人电脑中,个人电脑公司的增加值总共才占20%左右,而组装工作的增加值则不多于3%。其余80%的增加值由个人电脑组件的生产商提供。微处理器这个中心组件,也是最为昂贵的组件,是由两家美国公司把持的:英特尔公司,如系苹果个人电脑则是摩托罗拉公司。大多数专用芯片,例如绘图卡,也来自美国供应商。

此外,美国公司还控制着硬盘市场,不过它们绝大部分是在亚洲生产。市场先导希捷公司和其他美国生产厂家特别在新加坡拥有大量的生产设备。在个人电脑需求旺盛之时,硬盘占到新加坡电子产品出口的40%以上。

但是我们在个人电脑中看到的所有其他部件均来自日本、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厂家。其分工是:TW一般是中、小公司,供应技术工艺较简单的组件,如鼠标和键盘:日本和韩国的大型康采恩集团如东芝或三星手里则掌握着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CD-ROM驱动器这类资本密集型产品。除此之外,日本公司,正像我们仔细观察发现的,还供应美国硬盒所需的许多关键材料和从属元件:如高质铝、钕磁铁、微电机、微型精密轴承等。

我们如果拆开的不是台式个人电脑而是笔记本式电脑,就会发现,最昂贵的组件不是微处理器而是超薄液晶的彩色显示屏。它来自日本。另外,我们将可以确定,每两台美国的笔记本式电脑中就有一台的显示屏是在中国TW或日本组装的。美国公司把笔记本式电脑连同其设计规格说明作为所谓的带牌加工元件向中国台湾或日本供货商定货,然后再将其用自己的商标出售。美国公司充分利用了亚洲人在精密组装微型化部件方面的优势。

在我们拆开的个人电脑旁边,有一台惠普公司的激光打印机。惠普公司垄断着世界激光打印机市场。我们可以看到,激光系统来自日本的佳能公司,它生产全球所有打印机中80%的激光发生器。

惠普公司的看家产品是打印机软件,它正是依仗此产品而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如果在我们的个人电脑旁放的不是激光打印机,而是惠普公司的喷墨打印机,那我们在这里也可认出日本和亚洲的硬件部件,而且会首先发现,该打印机是在新加坡的一个惠普公司工厂生产的。

美国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打印机的组件和从属件大部分是由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公司制造的。硬盘虽然来自美国公司,但绝大多数是在其亚洲工厂制造的,而其他主要的从属件和材料则是来自日本公司。所有这一切都可用来解释下面这一矛盾现象:尽管美国公司控制着75%的计算机世界市场,美国对日本和东亚在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的贸易方面却会出现如此高额的赤字。美国的个人电脑公司同样只是组装和销售公司,大部分组装的部件来自亚洲。

这与大型计算机时代完全不同。当时IBM和数据设备公司几乎全部自己生产所有大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的硬件部件。然而即使这样,早在年的第一台IBM个人电脑里就已经装配有外购的零部件。向个人电脑的过渡与向新生产体系的过渡联系在了一起,个人电脑的“生产厂家”负责设计系统结构,而从供应商那里采购生产其电脑所需的组件和周边设备。大型计算机工业的纵向组织结构让位给了个人电脑的横向结构,其中的每一零部件均由专业化公司生产。

这种横向结构给个人电脑带来极高的创新速度和极大的灵活性。但它同时也让日本和其他东亚生产厂家在生产高质量部件和从事成本低廉的批量生产方面能充分发挥出其优势,个人电脑的硬件均由日本和亚洲制造。年LSI-Logic半导体公司老板威尔弗雷德·科里根讥讽地说:“美国的计算机成了包装,里面装的是日本技术”。

“无计算机的计算机公司”: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吗?

“是又怎么样?这样又有什么不好?”两位著名的美国计算机专家安德鲁雷帕波特和施缪尔海伦威如此反驳道。年78月他们在哈佛商报上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其中公布了一条最新的名言说:

“到年最有成就的计算机公司是那些不制造计算机而是购买计算机的公司……未来属于无计算机的计算机公司”。

他们提出的论据是:人们可以到处买到计算机的硬件。组件市场是标准化的大宗市场,那里充满着无情的价格竞争,利润十分微薄。人们不可能靠生产组件来赚钱,而只能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的新构想,也就是以发明新的用途、新软件来赚钱。是微软公司,而不再是IBM公司,才称得上21世纪成绩卓著的计算机公司模式。

截止到今天,雷帕波特和海伦威说的还是对的。90年代美国的计算机工业进行了对其十分有利的全球性分工。美国公司创造性地设计计算机新的应用领域并开发软件。它们以本公司独特的标准成功地占领了新个人电脑网络的全部战略要点,并以此打下了垄断利润的基础。与制造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不同的是,软件开发不需花费亿万投资去兴建很大的工厂。软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它创造工作岗位,而且大都是收入丰厚的工作岗位。

一种软件程序一经开发成功,第二次复制的成本几乎等于零,只是软盘的成本,除非该软件用电子的方法分配到国际互联网上。这就是说没有比垄断软件更好的获利手段,而微软公司、奥雷克尔、西斯科或英特尔公司创纪录的利润率都证明了这一点,英特尔公司生产的处理器可以说是顶尖的软件。与此相反,日本人和东亚人则被打发到给美国计算机工业的硬件组件供货。

然而,组件均是可互换的标准件,是“日用商品”。所以在硬件市场上充满着激烈的价格竞争,其利润率很低。生产资本密集型的组件,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同时意味着国民经济必须将巨大的资金投放到生产设备中,但这些投资只能换回很低的资本收益。

不过,90年代美国计算机生产厂商能发展到如此辉的地步当然要归功于一个幸运的机遇。日本人不能再独家生产组件了,韩国人、中国台湾人和其他东亚人拼尽了全力也挤进了这些市场。特别是韩国人摧垮了日本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垄断地位。三星电子公司在今天不仅是世界最大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生产厂商,而且也是技术上最先进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生产厂商。

80年代日本在组件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曾是美国电子工业反复念叨的凶神恶煞。多亏了韩国人和中国台湾人,该垄断地位才在90年代变成充满着残酷的价格竞争的市场。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CD-ROM驱动器、硬盘的价格在年和年急剧下跌。在半导体和计算机市场上只有美国人才能赚到垄断利润。然而,好运能常在吗?“没有计算机的计算机公司”的战略使美国的信息工业依赖于日本、东亚提供的硬件组件和日本提供的材料。有人警告说,此种战略不可能长期奏效。此话不应简单当作空穴来风。

特别令人担忧的是日本在超薄型图像显示屏幕方面的垄断地位。信息技术若没有联结人机的显示屏幕是不可想象的,凡是通过计算机转送信息的地方,我们都会看到显示屏:从数字钟表和油珍计算器上单色1~2行的显示到测试仪器、电子医疗仪器、轿车导向仪表、飞机驾驶仪表上的显示直到计算机和电视的彩色显示屏幕等等。较大的显示屏,特别是台式个人电脑和电视机的显示屏,今天还借助阴极射线管来显像。

结语

这种CRT显像管技术已有年的历史,而且十分成熟。但是CRT显像管是模拟式的,易损坏,占空间大,而且耗电量和放射热量高,在大型电视机上还有发生内向爆炸的危险。高清晰度电视所需的大显示屏幕图像对角线超过1米,因此根本不能再用此技术生产了,CRT显像管技术即将完成历史任务

今日话题: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工业中的全球性分工有哪些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97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