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前瞻()》出版。继英国、美国和欧盟之后,中国的机器人伦理标准体系初见雏形,为人类应对全球性的机器人伦理风险提供了“中国方案”。这套哲学领衔设计的“中国优化共生设计方案”(COSDP)为世界这一领域探索了什么样新的视角?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工作将有怎样的推进?
全球54份机器人伦理文件中,唯一一份以哲学领衔的机器人伦理标准设计
文汇报:年5月中国首次机器人伦理标准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同年7月,在“WRC世界机器人大会标准化专场”中机器人的伦理标准化成为重要议题。年由北京大学哲学系领衔着手《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前瞻()》(以下称《前瞻》)的编著工作,这意味着哲学等人文学科不仅在理论上探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而且已经切实地、具体地影响其产业发展。作为“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前瞻委员会”工作组组长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在您看来哲学领衔这项跨学科研究有何意义?
刘哲: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以哲学领衔这样的一个研究团队其实也不难理解。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有相当多的伦理问题已不限于人类社会,更拓展到动物、环境等领域,这样的伦理考量所涉及到的基础概念、基础理论会碰到相当多的挑战,在此意义上,哲学的反思自然地走到了前台。另一方面,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在中国大家一想到伦理,往往首先把它同哲学联系在一起。尽管如此,我们的团队组成并不仅仅是哲学家,还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在顾问委员会中,还有很多来自产业界、政府部门的成员,另外还有外籍专家。这确实是一个很独特的团队。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包括《前瞻》在内全球涉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伦理方面的文件共约54份。有些是伦理的导则,有些是伦理的白皮书,有些是伦理的宣言,但我们这一份可能是唯一一个以哲学主导的伦理体系。与其他53份文件相比,这份伦理标准化工作在面对具体的问题和措施的同时,伦理反思更为系统化,由此也会探索一些其他文件不太可能会触及到的理论问题。我们对于共有的问题也提出了不一样的理论考量。
▲《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前瞻()》,编著:北京大学、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1月出版,定价:50元
跨学科不是两个学科凑在一起,而是通过开放思维看到新学科新问题
文汇报:就您了解,目前全国高校的哲学系这样的跨学科工作发展如何?经过这段时间的合作,您觉得此类工作对文科学者的知识储备有何要求?
刘哲:在中国高校开设的哲学专业中一直都有科学哲学,或者科技哲学、技术哲学。近年来技术哲学转向到对前沿科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