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时有次出了一个尺寸问题,我被质量的同事拉去某主机厂解决问题,后来经过调查后发现我们的产品是完全合格的,在检具的尺寸都在范围内,甚至还与封样的对手件装配测量也是合格的。
但是把这些信息告诉主机厂后,对方表示你们说的有道理,但是对手件很难去做变更,你们的产品做变更更加容易,所以应该你们去改产品“解决问题”。事实上对手条件更难改,我们是认可的,可是我们的产品是合格的,难道要配合你改成不符合标准。
其实主要原因是这家供应商与某主机厂关系更好。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有个机智的同事找到了解决办法——去找我们的供应商,告诉供应商是我们怀疑是他们的产品导致了整车的尺寸问题。这家供应商是做标准件的,得到消息后他们也调查了问题,自然也发现了真正的原因。
后来,不知道这家供应商做了什么操作,这个问题该主机厂再也没有找过我们。
这种情况在各个零件其实也挺常见的,往往拿到项目的都是和主机厂关系好的供应商,除非少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多数产品是否能中标和产品的品质没太大关联,主要是取决于供应商怎么去运作。
为什么重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民营企业实力强劲,和民企老板的运作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
汽车上的一个价值较高的电子产品,这个产品有A、B、C三个主流外企,其中A实力最强,多供应高端车型,B和C不相上下,各有优势,但是B这家和福特北美以及欧洲关系比较好,长安福特不喜欢B这家供应商,但是又得听北美和欧洲的话。C这家就比较聪明了,顺应国情单独设置了销售部门,这个部门掌握有较多的资源,以便于去做获取项目的准备工作。
结果A这家实力最强的,自从某次与某主机厂交恶后,多年再也没拿到过其项目定点。
B这家虽然项目还有,但是经常由于一些小问题,比如某个零件阻燃性不达标等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被罚款,而且是千万计。
C这家呢,承担了一些诸如主机厂的高端车型的零部件,但是拿改款的项目还是需要去做游说。
凡是和主机厂打交道的QE,都会有个发现,就是过节之前产品问题特别多,而且往往是一些小问题。这个问题在某主机厂就显得特别突出。
每逢过节,都会给车间的工人、线长送卡,目的是为了让一些小问题不要报上去。问题很小就当作没看到,反过去,问题大一点就通知供应商的驻场人员,赶紧哪个好的产品去换掉。
当然工程师一般不会收卡,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的方式。就比如曾经就听说过某主机厂有个SQE和女朋友分手后,被女朋友把他和供应商的事情全部捅到了公司,最后也是落得一地鸡毛。
在主机厂产线上换产品这种事情,本就是一个问题,作为主机厂的产线,能够默许供应商直接去产线上。在装车时候去换产品,那么请问对质量管控去了哪里。汽车上这么多零件,但凡多几个零件出现这样的事情,整车的质量又该如何去管控。
跟主机厂打交道不仅需要产品实力过硬,还需要其他方面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