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截止发稿前,华为方面还是没有发布相关公告,但大致上可以预料到,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运营官王军被停职,并不是空穴来风。
至于事情的起因,估计看官已经有所了解,在这里只做总结。据业界猜测,最主要的原因是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中,HI(HuaweiInside)模式在营收、毛利率包括发展上全面败给了智选车模式,因此HI模式背后的负责人王军要对此负责。
总而言之,就是论KPI,王军完全打不过余承东,所以“下课”也是理所当然。
从市场端也的确能看出这一点,在销量数据上,智选车模式的代表——问界M5/M7两款车已经是新能源车市场的宠儿。即便产品背后并不强势的东风汽车也注入了大量基因,但消费者仍然愿意将问界和华为深度绑定在一起。
反观HI模式,仅有的两款量产车型极狐阿尔法S和阿维塔11的销量也是有目共睹,至少现阶段看不到成为爆款的可能。
刚才分析的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那么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出在HI模式的战略决策上。
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无非前者是和车企共同定义、联合开发,在打造车型的过程中尽可能遵循“商量着来”;而智选车模式中,华为在设计研发层面的话语更有分量,甚至产品设计都是华为做主,同时还有华为销售渠道的“神助攻”。
这样看来,就算除去销售渠道这个优势,智选车模式至少还有2个明显优势握在手中。
一是减少了华为与主机厂在合作层面的摩擦,关键的技术应用可以由华为一言堂,这样就省去了好多软硬件配合的问题,华为只需要研发出一款“标准件”就可以适配诸多主机厂,至少是一家主机厂的多款车型,由此可以大幅降低成本。问界M5/M7等高质量产品的陆续推出,实际上就是印证了这一点。
二来,用户之所以对华为参与的车型买账,绝大多数都是对华为品牌的信任感和喜爱程度更强烈。因为强势的汽车品牌会谨慎与华为合作,与华为合作的都是气场没有华为强大的。因此,“含华量”更高的智选车模式自然就成为了万众焦点。
相比之下HI模式中,不论是极狐的HI版车型,还是阿维塔11,表面上的华为标签并不厚重,甚至不了解他们的用户很容易将其当做贴牌产品,再加上“售价高昂”这最后一根稻草,惨淡的市场表现也就并不令人意外。
为HI模式背锅也好,作为高管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布局也罢,王军的下课已经是更改不了的事实,而随之陷入危机的,当然还有华为此前大手笔投入的HI模式。
因此于情于理,此刻应该讨论的重点是,华为是否会就此“作废”全面被智选车打压的HI模式,将智能汽车业务整合为传统Tier1供应商+智选车模式?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华为下场造车,应该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