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今天,距离国产大型客机C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已经过去了接近两年时间。这架代表着中国航空制造的飞机,无论是从气动外形还是到机身材料,处处都是高科技,因此C也获得了不少航空公司的订单。不过有关C“国产”二字却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C只是一个组装平台,不能完全意义上成为国产飞机。通过调查C的供货商,可以发现机头、机身、机尾以及机翼等材料是来自我国成飞、沈飞、西飞等提供,其他关键部分均是来自外国企业,如发动机、航电、飞控、起落架等,不过这并不影响C是国产化飞机。C从最开始的图纸设计、气动外形、计算实验,再到制造以及系统集成,全部是由中国工程师完成。中国拥有C的自主产权,因为就目前来看,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自主生产一架飞机所需要的的所有零件,鼎鼎大名的波音公司与空客公司也不例外。飞机自主产权在航空业的标准是,只要某一国家能够把飞机整体设计出来,那么制造出的飞机就拥有自主化国产。不过C也并不是完美的,相比同行来说它采用了更多进口零部件,甚至是螺栓。问题来了,为什么连螺栓都要进口?机械设备中使用最广泛的零部件就是螺栓了,常用的螺栓工分为10个性能等级,中高端螺栓也被成为高强度螺栓,在军工、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使用广泛。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每年都会制造并出口大量中低端螺栓,并进口高端螺栓,高端螺栓的进口价格是出口低端螺栓价格的4~10倍。这里以英国为例,我国从英国进口的高端螺栓单价为美元/吨,但出口到英国的中低端螺栓价格仅为美元/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中国目前还没能完全掌握高端螺栓的制造技术,只能依靠进口来进行生产制造。高端螺栓制造要求有四大特点:耐腐蚀、强度高、公差小、拧紧扭矩一致。目前国产高端螺栓主要有以下问题:加工工艺不行,公差范围大高端螺栓的公差要求需要控制在0.01mm级,而且对表面处理也有很高的要求,表面处理不到位,同型号和规格的紧固件会出现无法通用替换的情况。就拿航空制造业来说,飞机在起飞与着陆时机身会产生剧烈的振动,而且高空与地面温差能达到近摄氏度,还要经受风霜雨雪的吹打,如果螺栓强度不够,很可能导致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解体。螺栓制造,首先要从钢铁厂采购标准直径的钢材,然后进行拉拔处理,根据螺栓的不同型号与尺寸拉拔到不同直径。在这方面中国目前没有什么问题,国内的宝钢、太钢集团可以提供优质的原材料,此外,拉拔模具与工艺分别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冷墩机达不到要求接下来就是螺栓的冷镦成形工序。这道工序需要用到冷镦机,冷镦机会把刚才按照螺栓长度打断,然后再经过几道工序打造成没有螺纹的螺栓。这些工序需要控制长度直径等关键尺寸,误差需要控制在0.01毫米级。这就对冷墩机提出了超高要求,不仅精度高,还要保持稳定,它就相当于螺栓的模具。然而国内目前的状况是基本可以国产,但性能要求达不到,目前高端冷镦机,基本被荷兰、美国、日本以及德国垄断,国内冷墩机则基本垄断了中低端市场。第三道工序就是搓螺纹,会用到搓丝机,这也是关键工序,精度要求特别高,不过高端搓丝机基本已被欧美日垄断,还有热处理工序,热处理关系到螺栓的机械性能,所以温度控制要求非常高,也被国外垄断。最后就是螺栓表面处理,一般采用电镀,国内目前有一部分专业电镀厂商可以满足规范要求。以上四道工序中,中国目前只掌握了两种,其余两道工序,是因为没有高精度设备,此外中国其实有能力做出高精度螺栓,但无法进行批量的生产,我国军用领域的航母战机都是采用国产化螺栓,这是因为军用领域需求小,而传统机械行业产量高,螺栓需求也高,大批量生产进度无法确定。C同样也能用国产化螺栓,但中国航空领域毕竟是起步阶段,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干脆采用进口,中国工业起步较晚,与西方自然会有一定差距。此外,从高端螺栓进口反映的并不是中国标准件不能制造的问题,而是很多高端行业精密设备还掌握在西方手里,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弥补,当然我国的高端螺栓制造还是需要引起重视,不能一直待在中低端行业里,要往高端领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