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改革报
“智慧纳管”破解农村自建房监管难题
福建厦门翔安区探索农村自建房及小散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智慧纳管”模式,建立“全覆盖巡查、常态化监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谢代文李倩澜靖增阳
今年以来,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积极探索农村自建房及小散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智慧纳管”模式,形成并建立“全覆盖巡查、常态化监管”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全面防范并降低了该领域安全生产事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得到了福建省住建厅和厦门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改革监管体系强化目标纳管力
8月5日,厦门市农村自建房及小散工程纳管工作现场会在翔安区内厝镇召开,部署全面加强农村自建房及小散工程纳管工作。当天,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翔安区内厝镇在建农村自建房实体展示点、农村自建房工艺示范点和翔安内厝经验做法展示厅等。
翔安区建设与交通局副局长陈渴水介绍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善居住条件需求日益迫切,农村自建房建设数量持续增加,然而受制于管理制度缺失、施工工艺落后等原因,安全事故频发。
据了解,农村自建房一直是建设领域监管的难点堵点。据有关部门统计,年~年,厦门市建筑业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中,农村自建房等小散工程亡人事故分别占64%、57%和39%,主要涉及高处坠落、脚手架及模板事故等。
“农村自建房主要存在违法建设、违规作业、安全隐患较多,缺少专业设计、专业施工、监管力量和风貌管控等‘三多四缺’问题。”厦门市建设局工程处处长黄山表示,管理体制机制不全、安全质量监管薄弱、安全质量意识不足,特别是存在不按图纸建房、工匠技能不高、施工工艺落后(普遍采用木支撑和竹脚手架)……农村自建房和小散工程领域凸显了诸多问题。
经深入调研分析后,厦门市委、市政府部署推动了限额以下的小散工程纳管工作。翔安区根据部署,将农村自建房作为小散工程占比最大的一种类型纳入小散工程进行管理,紧紧围绕安全质量、违法建设监管和建筑风貌管控3个目标,全力推进农村自建房及小散工程纳管工作。
创新纳管机制提升末端执行力
今年3月开始,厦门市建设局会同翔安区政府,在内厝镇黄厝村开展试点工作,着重解决“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翔安区建设与交通局积极探索构建全方位责任体系、全链条管理机制,全面开展辖区农村自建房及小散工程纳管,以制度促规范、管长远,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内厝镇率先开展农村自建房及小散工程纳管试点工作,共登记个农村建房、7个小散工程项目,累计开展日常巡查次。”内厝镇副镇长林毓艺介绍说,翔安区建立了区、部门、镇(街)、村(居)、第三方联合监管体系,将工作重心向镇(街)和村(居)倾斜,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提高工作水平。
制度规范化、管理信息化、施工专业化、监管常态化、任务清单化。“围绕监管难点,翔安区探索建立了农村自建房及小散工程‘五化’管理机制。”陈渴水介绍,翔安区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了信息登记、现场复核、安全巡查、执法处理和完工核销的“五步骤”纳管流程,有效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
此外,翔安区还创新建设线上纳管平台,对农村自建房、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组建工匠协会,推动农村工匠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实行巡查、执法相分离,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力度。同时,试点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农村困难户自建房建设采用钢管脚手架和钢管支撑给予适当补助。
通过上述措施,翔安区在农村自建房建设上切实管住了安全质量、管住了风貌违建,基本实现施工过程“全覆盖巡查、常态化监管”。
探索数字监管增强长效管控力
自建房安全隐患是动态的、变化的。翔安区建设与交通局创建“翔安区农村自建房和小散工程纳管平台”,探索出“信息化服务平台+顾问人员驻场服务”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常态化监管。
据悉,该平台包含农村建房巡查上报、工匠管理、数据管控等七大功能模块,通过PC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