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标准无处不在的世界。大到车船楼桥,小到柴米油盐,全有标准。可以这么说,只有脑子想不到,没有标准管不到。也许正因为想不到,许多人对标准“管得太宽”存在误读。最近,山东省枣庄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一则通知,对该局拟批准发布的《枣庄菜煎饼加工制作规范》地方标准进行公示。一些网友看到该标准后吐槽:“这样搞菜煎饼就没有灵魂了”“这会妨碍商户的菜煎饼制作自由”“难道吃菜煎饼从哪里咬第一口政府也要管吗”……
面对网上各种质疑,山东省枣庄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解释称,现在是公示征求意见,该标准施行后也是指导性标准,并非强制性的。让人们搞清标准分强制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标准,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就一些网友的吐槽看,他们的问题不是对标准的某些细节存在误读,而是对什么是标准及标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根本不懂。这种对标准的无知,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
早些年,国家或地方出台馒头标准、粽子标准、川菜标准等标准规范的时候,也曾遭“脱离生活实际”“伪科学”“多此一举”等各种非议。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依然还有不少人对标准存在不理解甚至处于完全无知的状态,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对标准的无知,最根本的还是表现在对标准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必讲标准引领产业化发展等经国济世的大道理,标准对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而言都极为重要,须臾难离。比如,《枣庄菜煎饼加工制作规范》对菜煎饼的原料、加工器具、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条件等都作了要求,这些标准规范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卫生安全。而这样的要求,不只是提醒菜煎饼加工经营者要把食品安全摆在第一位,也提醒消费者购买菜煎饼时同样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那些不是按照规范要求做出来的煎饼,很可能难以保证质量安全。
而从食品安全这一基本原则出发,标准“管得太宽”虽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商户的菜煎饼制作自由”,但这是值得的,甚至可以说是必须的。包括菜煎饼在内,任何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其生产加工过程都不可能是“自由”的,必须遵守一些标准规范。使用什么添加剂,使用多少添加剂,绝对不能“自由”。即使是加工的温度控制,这看似“多余”的规定,也有其“指导”意义——因为温度不足食品没做熟,或者温度过高食品做焦了,消费者食用这样的食品都有可能产生健康安全风险。
当然,对标准问题看得很清楚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有网友表示,标准出台后,不仅能够减少食品卫生安全隐患,规范个别商家缺秤少量行为,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还可以带动行业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之路,逐步提升整个行业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的经营企业,更好地打响地方小吃品牌。广西柳州螺蛳粉就是地方特色小吃走规范化、标准化之路,并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成功范例。柳州市政府近些年非常重视螺蛳粉市场发展,通过标准带动,使螺蛳粉完成从路边摊到百亿产业、从地方小吃到全国知名美食品牌的完美蜕变。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不少行业领域发展远不够规范,达不到质量、卫生等条件要求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路边摊大量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较多,因此,通过实施严格的行业标准等措施,加强对相关行业市场的监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相当迫切。然而,许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在“质疑”的言论中我们听到一些人在为小作坊“鸣不平”,甚至认为菜煎饼等小食品本来应该出身贫贱,根本没有产业化、规模化的必要,小作坊才是一些食品真正的“出生地”。相比于在具体标准方面的误读或无知,上述基于对“中国饮食传统”根深蒂固的认识而形成的错误观念,恐怕更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