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乳国标前世今生曾被批是史上最低,新

AI财经社邵蓝洁

编辑

孙静

时隔3年,年启动修订的生乳国标还未出台。反倒是年版“国标”,每隔两三年就会被拿出来口诛笔伐。

在年版“国标”颁布以来的10年,生乳国标一直是个谜一样的存在。很多人不理解当年为何定下一个“史上最低”标准,公开信息中也鲜有提及新国标的修订进展到了哪一步。

“我们也觉得现在的奶牛养殖和产品加工水平都比以前好太多了,应该跟相关部门建议尽快修改。”一名头部乳企的工作人员说。

那为何新国标迟迟未出台?“唉……”被问及此事,一名资深乳业专家叹了口气,欲言又止,“这些问题不方便讨论”。

十年争议

现行版生乳国标问世十年来,一直伴随争议。

时任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的魏荣禄参加了年8月19日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由卫生部牵头成立的乳制品标准协调小组,敲定了最终送审稿。

魏荣禄事后对《人民日报》回忆,当天会议规模并不大,仅有十几人,全部是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没有企业。在这次会议上,在几位奶业专家的力主下,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的标准达成一致意见。

图/视觉中国

但是年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的《生乳》(GB-)里,菌落指标放宽到万/克,蛋白质降低到每百克不低于2.8克。简单的说,这个标准里,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克以上的规定,同时菌落总数是美国、欧盟标准(10万/克)的20倍,甚至低于年的旧版生乳国标——旧版规定,生乳蛋白质最低值每百克为2.95克,细菌总数为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个。

更重要的体细胞数也没有列入版国标。体细胞数是衡量“奶牛健康指数”和牛奶卫生的指标,美国、欧盟都有强制标准。而上海在6年,就已经将其作为生鲜奶收购质量检测的强制性指标。

当年,巴氏奶、生鲜乳、酸奶的标准初稿分别由蒙牛、伊利和光明起草。8年的中国奶业江湖,蒙牛和伊利是毫无争议的前两名,光明位居第三,但与第二名差的有点远。从8年营收上看,三家乳企分别是.65亿元、.59亿元和73.59亿元。

但是在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这三家企业都未能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年版生乳国标发布后,“企业影响国标”的质疑甚嚣尘上,公众的疑虑情绪难以疏解。

近日,伊利方面接受AI财经社采访时介绍,年乳业国标制定时,在前期流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咨询了三元、光明、蒙牛、伊利、雅培、美赞臣、达能、湖南亚华等乳企的意见。这里面既有国内主要乳企,也有外资乳企。从最关键的审评阶段开始,所有企业都不再允许有任何参与。

年过七旬的魏荣禄心里也有一堆问号: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里面的关键性标准为什么会在最后一刻被推翻?为此老专家到处托人打听内情。后来他听说,是各部委协调的结果,“怎么协调我们也不知道”。

这个让很多人意外的标准一出台,就被贴上了“一夜倒退25年”的标签,引发了行业、学术,社会上的大量讨论。生乳新国标制定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编写的会议纪要成为重要证据,但卫生部拒绝公开。

年1月4日,消费者赵正军被卫生部拒绝了信息公开的要求后,将卫生部告上法庭。10月17日,法院宣判,判令卫生部在法定期限内对赵正军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予以重新答复。同年12月13日,卫生部答复赵正军,称其申请的信息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指应公开的政府信息。

赵正军不服该告知书,向北京一中院提起第二次行政诉讼。诉讼还没有结果,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被告原卫生部变更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之后这件事不了了之。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关于生乳国标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年6月5日,国家卫计委在官方发布了《乳品安全标准问答》。在23个问答中,第14条是“《生乳》标准的蛋白质和菌落总数指标是科学合理的”,也是所有问答中内容篇幅最大的。

简单来说,卫计委的解释是,我国奶牛小规模散养比例高,饲养水平有限,加上奶牛在夏季产奶蛋白含量低的规律,所以制定了年版生乳国标。

图/视觉中国

一家经营了近20年的河北养牛厂,其年轻的接班人张超群向AI财经社回忆,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主流的方式是农民自己在家养,然后把奶卖到收购站,收购站再去卖给乳企。在8年以后,当地政府取消了有安全隐患的牛奶收购站,倡导养牛的农户住进养牛小区,集中养牛,规模化管理。

张超群回忆,当时奶牛的主要饲料是黄贮玉米秸秆加点精料,这种喂养方式乳指标上不去,而且奶牛怕热不怕冷,一到夏天天气热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后果就是乳指标下降。“以前乳蛋白夏季也就是2.8/g左右。”

另一个阵营的“自救”

年以后,修订生乳国标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一部分乳企转变思路,决定抱团应对危机。

形势不等人。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心降到冰点,腾出来的市场空间被外资乳品攻城略地。进口包装牛奶从8年的多吨,增长到年的46万吨,增长了64.7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80%。

尽管乳业的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一直在提升,但是国标上一清二楚的数字却一直提醒消费者,国产奶比进口奶差。

财经网当时发起了一项在线问卷调查,有63%的参与者投票给“洋品牌乳品比国产乳品强”;67%的人表示“不愿意让孩子喝国产奶”,70%的人则认为洋奶粉涨价的底气在于“国产奶质量差不能选。”

年底,酝酿了半年的中国农垦乳业联盟成立。“能不能打造跟欧盟一样的产品?”时任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王守聪在成立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很多产品,包括奶业,最缺乏的是信任。不是说我们的奶不好,而是消费者已经对我们失去信心了。我们的安全诚信出现了问题,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图/视觉中国

上海光明、北京三元、黑龙江完达山、重庆天友、广州燕塘、新疆西域春等区域龙头企业都是联盟成员。这些联盟成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巴氏奶为主,以至于很多人把这当作一个新“阵营”,常温奶为主的乳企则被排除在外。

接受AI财经社采访时,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副秘书长邵大富强调,常温奶和巴氏奶这个争论是老生常谈,因为联盟成员的企业也是全品类生产,包括常温奶,但“生产巴氏奶需要优质稳定的奶源才能做好,这也是客观事实。”

成立半年后,中国农垦乳业联盟编制了《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与国标相比,主要指标标准都有了大幅提高,如菌落总数为每毫升10万CFU以下,与欧盟和美国标准一致;体细胞数每毫升40万个以下,优于美国每毫升75万个以下的国家标准;乳蛋白率由2.8%提高到3.0%;乳脂率由3.1%提高到3.4%。

年11月,上述标准经过优化,以《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产品标准生鲜乳》正式向外发布,保持了原有的蛋白和脂肪指标,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数分别降至10万和每毫升30万个。同时,对酸度限制、贮存和运输等方面做出规定,被誉为目前国内水平最高的生鲜乳团体标准。

邵大富向AI财经社解释,国家标准需要考虑全国的养殖状况,是一个强制性标准,所有企业必须达到;而联盟标准是基于农垦乳企的情况,是一个引领性、指导性的团体标准。

“农垦系统的优势在于养殖业,也是发展规模化养殖比较早的一批企业,中国的乳业起源于农垦,比如北京三元、上海光明,都是从农垦系统衍生出来的企业。”邵大富也承认,目前联盟会员都是有农垦背景的企业,但其他企业愿意加入也没问题。

那么农垦乳业联盟有希望将高标准推广到全行业吗?实际有点难。尽管没有设置加入门槛,至少目前来看,这还是一个只面向农垦内部的游戏规则。

一位乳业品牌的创始人向AI财经社透露,“农垦”和乳业更多是早期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时代,绝大部分乳企都属于农垦,后期都地方化、企业化了,现在在很多省份已经淡化了“农垦”这个概念,但非农垦背景的乳企也默认这不是自己的组织。

面对一个饱受质疑的国标,越来越多的乳企选择“另起炉灶”,除了农垦乳业联盟,年开始推广的国家优质乳工程,也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按照我国奶牛生产实际情况,优质乳工程建议原料奶按如下标准分为特优级、优级、优良级和合格级4个等级,其中最低要求的合格级原料奶,要求乳蛋白率不低于3.1%,体细胞数不超过2.8万个/ml,菌落总数不超过10万/ml。

从年到年7月,全国共有25个省份、50家企业实施优质乳工程。

在新国标出台之前,各种“阵营”有点像诸侯列国,但消费者可不一定有耐心和渠道了解这些区别。很多人翘首以盼的还是一个黑纸白字的“国标”。

新国标修订还在推进中

早在年,就有媒体以高度的乐观主义刊发了一个独家消息:生乳新国标将于年底发布。

年出台的《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年)》明确提出,修订提高生鲜乳、灭菌乳等国家标准。年2月,生乳等4项国标修订第一次讨论稿对外公布。

图/视觉中国

讨论稿中显示,生乳引入分级制度:蛋白质含量上,毫升3.2克为优级、3.0克为良级和2.8克为合格级,规定相关产品包装上可标注所用的生乳等级,将原有每毫升菌落总数从之前的万的下限改为万个,并首次增加了“体细胞指标”限值的标准。

其实在养殖环节,这几年的生乳标准已经高于国标。张超群告诉AI财经社,他的养殖场拥有多头奶牛,现在每天能够产奶7.5吨。早在年以后,他就换成TMR的饲养方式,饲料更丰富,蛋白质明显提升,基本都在3.1/g。“简单的说,就是把牛要吃的东西全部放在混料机里均匀,苜蓿草、燕麦草、大豆,全贮玉米等等,营养搭配全面,牛也爱吃。”他观察到,大型牛场实行TMR饲养的时间更早。

新国标第一次讨论稿发布后,社会各方提出了多条建议和意见。根据原计划,年第四季度将发布第二次讨论稿,但之后似乎没有了下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业创新团队参与了此次修订。该团队负责生乳等四项国标的技术指标,其中一名工作人员告诉AI财经社,他们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有向卫健委等相关部门汇报。但对于国标修订的时间表,对方称无法对外披露。

年,生乳等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是由卫生部做最后的行政审核并发布的。之后卫生部职能转变,改为卫计委,继续履行标准制定和修订的“拍板”职责,但是生乳生产却是属于农业部的管辖范畴。

不过虽然新国标未出台,消费者也不必太担心。一方面,国家标准只是作为基础的强制性标准,对于企业来说,这是及格线,做到了才能得60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企业都会用更高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来要求自己。比如伊利方面称,年时,伊利生鲜乳的蛋白质已经达到了3.18/g,年上半年为3.28/g。

另一方面,生乳只是乳制品加工的原料奶,与最终消费者买到的产品不是一个概念,而后者的标准从未降低。

一个客观事实是,经过最近10年,中国畜牧业和国产乳业品质早已得到大幅提升。其实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牛奶外包装的营养成分表上,比如蛋白质含量一项,几乎没有品牌停留在“压线”阶段。

年制定生乳国标时,存栏大于头的奶牛养殖规模化比重只有19.5%,而到了年,这一数字增长到64%。加上饲养方式的进步,直接提升了蛋白质的平均水平。年,农业农村部对批次生鲜乳样品进行检测,乳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为3.25g/g,远高于国家标准的2.8g。

“这两年感觉,乳企收奶,对于蛋白和脂肪的指标不是特别在意,因为达到标准都不是事儿,但是对于体细胞数和菌落数要求特别严格,药残、抗生素和黄曲霉素都是零容忍的。”

事实上,年的生乳国标并未在体细胞数上作出规定,而不同的企业在各项指标上各有不同的标准。就张超群和周边的养殖牧场来说,“稍微有点觉悟的牧场,不用乳企提醒,体细胞超过30万都会自己去找原因的。”

张超群举了个例子,今年上半年因为设备问题,他有一批奶的菌落数是30万,国标是万。送奶当天检测结果出来后,对方直接叫他拉走。本来他可以抗争一下不拉走,毕竟没超国标,但最后还是拉到养猪场处理了,“虽然只要符合国标,企业就不应该拒收,但别人的奶菌落数是几千,一两万,自己的奶有30多万,有点丢脸。”

他补充到,“我们和乳企有个口头协议,如果细菌超10万,就自己拉走,也不叫退奶。”

对于农垦乳业联盟的生乳标准,他认为在现在的饲养水平下,“高倒是不高,但是如果挨着边儿定标准,对我们奶农来说,容错率太低了,损失比较大,压力会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0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