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很少作长卷,被认为是真迹的目前仅有《丹山瀛海图》和《太白山图》。这两幅画卷都不是“深山读书”主题。
清王翚《仿王蒙秋山读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葛稚川移居图》和《秋山草堂图》皆为中景式构图,以高远为主,辅以深远。布景繁密,但层次井然,飞瀑、山径引导观者的视线层层深入,画面气脉贯通,虽满而不逼塞。山腰凹陷,山头扭转,山体轮廓线多用方笔,山石时有棱角和变形。而《松窗读易图》从右到左融合了平远、深远和高远的构图技法,若把画面分前、中、后三段的话,前后两段以平远为主,中段以高远为主,整体构图疏落,缺失王蒙画山体的繁密和动感,不符合王蒙的个人绘画风格。
《仿王蒙秋山读书》局部《仿王蒙秋山读书》局部观标准件,没骨画远山,黛色之间白色云雾过渡自然;山石轮廓用中锋细绵不断的勾勒,无复笔,于精熟中见稚拙;山体多干笔皴擦,用笔松、蓬、虚,笔法密密麻麻层层复盖,苔点在山头阴面交界处,焦墨破笔散点,笔墨枯中见润,显得山体厚重而苍郁茂密;山头中间的矾头,留白处理精妙,其疏密相间对比鲜明,显得好像被光照到一样。《葛稚川移居图》山石皴笔是从小斧劈皴变化而出,细密丰富;《秋山草堂图》山石皴笔是不交叉的解索皴和牛毛皴层层叠叠。如此笔墨属王蒙独有。而《松窗读易图》的山石笔墨特点,可借狄平子的题跋来形容,“论其用笔,萧疏寥落,无一叠笔”。其山石用疏简的披麻皴,苔点尖细,使群山望之“荒寂”,山顶矾头明暗含糊缺乏光感,远山黛色渲染过渡突兀,欠层次感,山石轮廓线条像细铁线……显然,这一切都不是王蒙的。
《仿王蒙秋山读书》局部《仿王蒙秋山读书》局部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崇尚水墨,以水墨画秋山,极尽空寂幽秘的禅意。元代渐兴水墨淡彩和浅绛设色,黄公望将唐代吴道子用于人物画上敷彩简淡的方法移用到山水画上,在墨骨上薄敷赭石、花青等色,画面淡雅秀逸的同时显得秋色瑰丽绚烂、爽劲深邃。到了元末,王蒙的浅绛设色更富于变化,表现秋景用重色。
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故宫博物院藏元王蒙《秋山草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松窗读易图》是浅绛山水画,但表现秋日山景完全没有用艳丽重色,远山、树木、人物、茅屋都是浅淡的色彩。画面墨线柔和,似乎用加了藤黄的墨,线条和结构都很细致,山体没有蓬松的感觉,与王蒙的标准件相差很大,其设色面貌更接近王翚。
元王蒙《松窗读易图》浙江博物馆藏王翚早期画风清丽工秀,所画的江南小景生趣盎然,清幽灵动。晚期则倾向苍茫浑厚。其仿黄鹤山人的深山读书图现存有不少,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就有《仿王蒙秋山读书》、《仿王蒙夏日山居》、《仿王蒙夏山读书图》、《匡庐读书图》、《画松风书屋》等。但是,无论临仿乱真都只是形似,恰如本幅,画中勾勒线条、长披麻皴、排树、树干树叶渲染设色……都依然是王翚的。
元王蒙《松窗读易图》局部浙江博物馆元王蒙《松窗读易图》局部浙江博物馆元王蒙《松窗读易图》局部浙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