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军工厂”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往事,是一个离我们渐远的词汇。那是一场极大规模的工厂迁移过程,是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线厂的秘密也逐渐开始解封,现在的人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那段激情岁月和几百万三线人的跌宕历史。
大家都知道,想要造出一架军用飞机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部件装配、标准件、非标准件、锻件、塑料件、铸件、塑压件、工艺装备、机械加工、起落架、冲压件,再到后面的部件装配、总装、试飞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验制造力和生产力。
在那个特殊的岁月,制造飞机零部件的各个工厂就安置在贵州多个县市的大山之中,汇总起来就是贵州最著名的航空工业基地——基地。该基地包括企事业共43个单位,部署在贵州省镇宁县的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就是其中之一,工厂代号厂,一个战斗机总装厂。
云马厂的厂区布局在大山镇与丁旗镇之间,沿山沟近8公里狭长地段分散,其中云马厂最大的飞机部装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米,也是基地为数不多的大建筑。工厂职工最多时达多人,加上职工家属接近三万人在此生活,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工城。
那时候,云马厂除了让人充满神秘感外,就是热闹和繁华。当时,出于保密需要,庞大的厂区和生活区依山而建,绵延不绝,环境优美。在这个不建围墙和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有各类学校、医院、粮站、储蓄所、球场、商店、俱乐部、浴室、电影院等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在这里生活似乎什么都不缺,想买什么都能买到。
整个工厂分四个厂区,绵延8公里,在上千个三线厂中也算是较大的一个。一区和二区主要是生产车间,三区主要是办公和后勤,四区主要是设计和强度试验。每个区都有相配应的生活区,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这里曾是很多工厂子弟快乐的天堂。在水库中游泳,钓鱼;在山上摘野果、吃老乡的西红柿、树上的水果。而如今很多三、四层的楼房空空荡荡,被废弃了很多年。
云马厂职工宿舍楼内还有很多厂子里退休的工人,他们从全国各地而来,最后终老于此。来时还是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现如今多数都已耄耋之年。老一辈三线人流下的汗水、泪水也早已风干在历史的尘埃里;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大山,留下两鬓斑白和羸弱的身体,值得我们尊敬。
2年5月28日,云马厂整合进入航空工业贵飞。年12月4日云马厂完成了工商注销任务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年10月16日,云马厂装配生产线和飞机钣金生产山洞厂房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