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我看这气势,还以为“姐学”要文艺复兴了。
可以工作日守着《三十而已》,周末追着《乘风破浪的姐姐》,尽情享受讨论一群我认识且懂得的女明星和她们的表演。
结果,两个都还没播出过半的时候,我就看不下去了。
因为没意思。
前两天有个新读者给我7月份的文章,《30岁不想当捞女的小城姑娘,还有哪些可选择的出路》留言,惊叹于我在剧集开播时就猜中了结尾。
当时我预测王漫妮的出路,要么出国,要么创业。
这一点儿都不意外啊。
我爱看美剧,原因是经常会有种被编辑降维打击的触电感。
比如《欲望都市》的Samantha,明明快结局时抓到了最好的一张牌——在青春的尾巴(她们的尾巴比我们来得晚很多,通常是40岁之后)被帅哥明星男友求婚了。
可是这位大姐呢,却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围着他转了,逐渐失去了自我。
在认真考虑后,提出了分手。
分手也很坦然,“我不是不爱你,但是我更爱我自己。这才是我终身的功课。”
然后潇洒走开,继续工作当老板买东西,约会下一个小鲜肉。
看了是会很替她可惜,却回味无穷。
依然佩服她,更懂得这是最符合Samantha人设的结局。
她从一开始就是享受人生型人格,我行我素,无拘无束。
同时惊叹于编剧的手法,出人意料,又善始善终。
再比如《老友记》中的Rachel。
第一集就放弃富家女身份,跑来跟高中同学租房子找工作。
看着觉得很不合理,心想这就是喜剧的夸张手法吧。
可随着剧情展开,你又会慢慢发现,根据她的状态,这才是必然选择。
Rachel其实厌倦了被设定的轨迹,想表达“我想出去看看,靠我自己能有什么可能”的探索欲。
她的语言很贫乏,用来说服父母的句子是“从小别人就告诉我你是一双鞋,但是万一我不是一双鞋呢?”
完全符合富家女生活状态。
整个过程中,她的迷惘、挣扎、反复、期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过服务生,再去百货公司干采购,部门被撤后做了搭配师,进入时尚行业,几番跳槽后做到大牌的中层,有了单独办公室……
事业不算顺利,但在喜欢的领域深耕多年后,她当然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几处看似绝处逢生,却也合情合理。
换到国产电视节目,就没这种被降维打击的乐趣了。
作为观众,倒感觉自己是上帝视角。
好像有一个无形的框架在摆在那里,角色和行为逻辑都被框架限死了。
犹如龙困池中,翻不出什么像样水花。
《乘风破浪的姐姐》明明集合了30岁到50岁的多位姐姐,来自港澳台三地,覆盖30来年的娱乐圈黄金时期。
没想到差不多“二公”结束时,已经索然无味了。
所有人选曲目就一个标准,“要炸”。
慢歌不行,剧情型的演出也不行。
没气氛,就没票。
台下几百位“浪花”,都是二三十岁的女生。
结果呢,审美标准惊人地统一且无聊。
只想看姐姐们吼加跳,想看她们像韩国女团那样,做出厉害的动作,表现青春的模样。
仿佛就为了看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根本不想探讨中年女性的内核与欲望。
稍微带一点点霸气范儿,不要太多,这就是想象中的姐姐女团了。
眼看《花样年华》那种表现力无穷的歌曲没人选,节目过半了还在老生常谈“强势会不会没有女人味”,那我跟看个《青春有你》还有啥区别呢。
谁都知道,这些姐姐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圈子里生存到现在,靠的根本不是女人味啊。
她们只是一群带着极有女人味的面庞,以超高的职场标准要求自己的强者。
更别说这里面有很多人都单身,但一直呈现着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气象。
她们的初心是什么?如何坚守?怎样持续突破?
很可惜,节目没有表现这一面。
就感觉是一群人掩着一个宝藏,只给你看你想看的,你看着爽的东西。
电视剧《三十而已》也差不多,几十集演下来,最爆的点还是小三出场和高帅富来追。
说明银幕内外,30岁+的生活,就是挺没意思的。
这种没劲,跟我们的现实有关。
我们认识中的人生,是有明确成功标准的。
扭曲的是,这标准在我们这儿,年轻人跟中年人共享的是同一套,就是你得“haveitall”.
当然啦,在任何一种社会文化中,haveitall都是成功的标准——有钱有事业有家有孩子,平安顺遂,是大多数人都喜欢都认可的。
但以我长期看美剧的心得,他们默认的就是30岁前,基本完不成haveitall,也没必要完成。
不论是远一点的《欲望都市》和《老友记》,还是近期一些的《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生活大爆炸》和《摩登家庭》。
所有这些生活类剧集,3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在晃晃悠悠地探索着可能性。
就连高学历群体,还在为融入平凡人的日常,怎么跟女孩子聊天而苦恼。
差不多探索到30来岁,哦,路径确定了,约会技能也比较成熟了。
人生大幕,这才徐徐拉开。
我们呢,30岁就等于是终点了。
你不在这条线之前完成haveitall,你就是个loser.
所以我那位奔三的女博士朋友,才会看了个开头的顾佳就不行了,感觉到压力了,要买醉了。
以人生轨迹来讲,明明很多人是只能赶晚集的。
比如这位我博士朋友,快30岁的时候还没钱没职场没老公。
她从事的科研工种,就是三十来岁才打好基础,四五十岁开始收获的啊。
但保不齐人家70多的时候,是个低配的李兰娟呢。
可我们的电视剧集——最大众化的精神产品,跟我们的长辈舆论一样,对赶晚集的进度视而不见,并不会鼓励和安抚她。
只明着暗着跟她说,再不快点成家立业,那你就要完了,不值钱了。
跟中年人分享同一套标准,对年轻人是欺负。
可是跟年轻人共享一套,对中年人何尝不是压力呢?
那么多精彩有趣有经历的姐姐们,对她们的夸奖只是“看着好年轻,根本不像40岁的,像20几的”。
开头看着这节目,还觉得不怕变老,她们都那么有活力。
看多了还是隐隐地怕起来。
仿佛一旦35+了,如果你看着不像20几,你又失败了,就都不要看你了。
看到很多人,说王漫妮的结局不好,不现实。
怎么能拒绝贵人给的机会,跑去国外了呢。
过几年还不是要赚钱工作,这出去浪,不是纯浪费几年吗。
哪怕跟海王先好着上,用着他提供的机会和资源,先往自己身上用也好啊。
幼稚啊,跟着他好几年近似原配的赵小姐,不过被圈养成美丽的废人而已。
凭什么觉得他会分出资源抬举漫妮,又凭什么觉得混时尚界的漫妮一定用得起来呢。
可我觉得,出国这个结局,已经是可期待的里面挺不错了。
起码,她跳出了某种隐形的框架,去往了可以重新探索的地方。
她30岁了,愿意坦然地付出努力,却并不足够精明,总在挑战和诱惑之间来回挣扎摇摆。
像这样的状态,并不适合某种“定下来”的结局。
如果摒除10万块留学这种BUG不看的话,我觉得这样更好。
然后呢,我们对于成功的程序,还有很高的道德标准。
实话说,真正的衢州小康家庭独生女,父母给个几十万赞助下留学生涯,总是可以的。
如果下定决心要在上海买房扎根,爸妈拿个百万首付,也不是什么问题。
以她父母体制内的身份,正常也得有两套以上房子。
早年公家分一套,自己商品房买一套,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房子给一套,这就一把了。
浙江任何一个小城卖掉一套房,都可以作为一线城市的首付买个小套。
家里给她准备嫁妆是10万块?我就呵呵呵。
再说关于富二代的见识。
谁会对着香港来的ABC流口水啊,又不是二十年前了。
90年前后出生,家中靠制造业起家,本人在英联邦国家完成学业归来的二代们——根本是浙江小城的共同土特产啊。
他开着保时捷带你去老宅当景点参观,开口就是最地道的土话,调侃自己跟朋友创业搞的第一个APP只有个人下载。
但,绝对不会看你的皮鞋看有没有贴胶来判断你。
她这么个7分长相的书香门第独生女,trustme,每年过年回去都得见好几个。
这才是线下王漫妮的生活圈啊。
非得弄成一副养尊处优,又穷困潦倒的样子。
不过是我们电视剧的价值观,对成功有程序洁癖,不太好公开让她们“啃老”。
更不能让她们跟海王那种男人,欲拒还迎了。
也不能在老公翻车前,把他的事业拿过来自己干。
只能在老公回头的时候,跟他破镜重圆,哪怕已经跟像样的少年谈过真正的恋爱了。
一个个都只会作茧自缚。
个么你怎么看都觉得别扭,怎么想都觉得不通。
也谈不上给电视机前的人什么启发和回味,反正高潮止于集体骂小三。
最要命的是,在我那篇许多人前来交流对结局看法的文章下,我看到最扎眼的留言是这一条:
这说明啥,你就算按照大环境觉得最合适的那一套,那样去安排自己了,成了某个标准件一样的中年人。
最后你剩下的还是——无聊纠结,不想看关于年轻时梦想与煎熬的电视剧。
像提早发育一样赶着跨过了线,完成了那些事,最后发现更没劲了。